文言文阅读,完成第小题。(每题2分,共6分)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舍欲隳其守隳:毁坏 |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徒:徒党,同一类人 |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逆:叛逆 |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假:给予帮助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译文:
(2) 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①,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①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欲以禄遨,遨不顾 顾:拜访 |
B.遨与李振故善善:善良 |
C.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观看 |
D.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笃:很,十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之卖药以自给②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
B.①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②妙万物而为言 |
C.①而不之求也②夫一,万事之本也 |
D.①至或图写其形②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B.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C.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D.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甚至抄写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 |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②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遨“节高”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 |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今则有两序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须:依赖 |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
译文: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
译文: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B.①犀首见之②齐闻犀首之北 |
C.①愿渴行于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①吾为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选自《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