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F都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E是由Z元素形成的单质,0.1 mol·L-1 D溶液的pH为13(25 ℃)。它们满足如图转化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0.1 mol·L-1 F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大于0.1 mol·L-1 D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
C.0.1 mol B与足量C完全反应共转移电子数0.1NA
D.Z元素的最高正价为+6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
B.用锌片作负极,铁片作正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 |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
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海轮腐蚀 |
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
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
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 |
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正极 |
有一种锂电池,用金属锂和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由四氯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中而形成的,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8Li+3SOCl2===6LiCl+Li2SO3+2S,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解质溶液中混入水,对电池反应无影响 |
B.金属锂作电池的正极,石墨作电池的负极 |
C.电池工作过程中,亚硫酰氯(SOCl2)被还原为Li2SO3 |
D.电池工作过程中,金属锂提供的电子与正极区析出硫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
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图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教材上的实验。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当钠熔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
B.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
C.管中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
D.管右端棉球外颜色变化可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
Cl2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SO2混合再通入品红与BaCl2的混合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溶液很快褪色 ②溶液不褪色 ③出现沉淀 ④不出现沉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