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纳 米 卫 星
纳米的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科学家们把卫星按重量分为好多类,1000千克以上的为大型卫星,100千克一500千克的为小型卫星,10千克~100千克的为微型卫星,10千克以下的为纳米卫星。纳米卫星体积很小,仅仅比麻雀略大一点。
首先,纳米卫星的研制成本低。目前,平均每l千克卫星的研制费用为8万~10万美元;每千克卫星的发射费用为2万一4万美元。研制发射一颗质量为1000千克的卫星,其费用至少需要l亿美元,而一颗纳米卫星的造价不互’门00万美元。其次,纳米卫星的研制周期短。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第三,纳米卫星不仅仅节约了发射、回收成本,而且还节约了轨道空间。第四,纳米卫星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科学家正在设计由小卫星组成的星座, 其功能使不少的大卫星甘拜下风。发展高频段的、 高速宽带的低高轨道星座系统,构筑太空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21世纪的热点。因为它比光纤通信成本低、建造容易,是信息时代的主力军。若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等间隔地布置648颗功能不同的纳米卫星,就可以保证对地球上任何一点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监视。
纳米卫星突破了传统的“一星多用,长久工作”的设计思想,不追求全面、综合、完美,而主张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所以,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广泛用于通信、遥感、天文等许多方面。这样就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介入纳米卫星的研制领域,从而扩大了卫星研制和应用范围。纳米卫星将成为未来卫星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它的研制会给空间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概括回答纳米卫星具有哪些优势?(2分)
(1) (2)
(3) (4) 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谈谈理由。(2分)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文中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例,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 (3分)
例子:
作用: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现代社会已离不开人造卫星,请列举人造卫星应用于生活的两个例子。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大脑可以永葆青春
冬 雪
如同所有的人体器官一样,大脑也会随着人的衰老而变老。但是,一些新的研究却证明大脑比身体所有的器官衰老得更慢,更能永葆青春。
大脑的生命期分为三部分:发育期、成熟期和老龄期。所有人的大脑在出生之前到30岁左右都属于大脑的发育期。第二个季节是大脑的成熟期,大致可以确认为是30岁以后到老年期。到了老年,则是大脑的老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大脑组织会缩小,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会变得稀疏,脑槽也会变得明显,流入大脑的血液有所减少,大脑的供氧量也会降低。它们构成了大脑衰退的生理基础,但是大脑的功能有时是可以与结构相分离的。
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曾说过:“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年轻人的游戏。”但是,他的经历却推翻了自己的论断。他在54岁时出版了《控制论》,70岁第二部重要著作《上帝与有生命的假人》问世。如今,指导复杂系统基本原理的科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维纳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在维纳的晚年才形成的。很多人在老年时尽管会有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多种方式来保持认知能力。
这源自于大脑产生和拥有的智慧,以及能力和技能可以抵御衰老或大脑神经疾病带来的认知功能的衰退,其中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模式识别是指有机体将新的对象或问题识别为已熟知的对象或问题的能力。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即人的行动首先是由大脑的模式识别来认知事物和物体,然后用以前的经验来完成特定的动作和任务。
例如,清晨起来,你会看到熟悉的牙刷、牙膏等。但是如果没有视觉联合皮质,你就不会识别它们是什么东西。视觉联合皮质受损的人会产生视觉物体失认症。接着你会去拿牙刷刷牙。这也有赖于复杂的神经系统的运作,因为仅仅知道是什么物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怎么用它。
所有这些智慧都需要大脑的模式识别来开启并取出来使用。所以,当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大脑也随之而衰老,但是,经年累月的生活和工作使许多智慧积累贮存在大脑中,并且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来调取和使用,就可能完成正常的工作,甚至创造出优异的成果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6期,有删改)、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很多人在老年时尽管会有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多种方式来保持认知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有可能”能不能换成“一定能”?为什么?
、文章第三段说“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因此可以称这些人为大器晚成者。除了诺伯特·维纳,你还能举出两个大器晚成的例子吗?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18分)
油墨的芳香
⑴我是无意间走进街心公园的。这一天,天气闷热异常,我忙完了事已是中午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筋疲力尽,经过街心公园,就不假思索地拐进来歇息。
⑵公园很小,两个亭子,一个花坛,周围摆放着几条石椅子,一个回廊,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藤蔓。一进来,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感觉舒服极了。
⑶在公园里休憩的大多是农民工,或坐或躺,有默然抽烟的,有南腔北调闲聊的,更多的是拿着报纸看,没有纷繁喧嚣。公园环境不算优雅,但是闹中取静。后来,每每我路过此地,趁着空闲,都会进来小坐片刻。
⑷有一天,进来了一位老人,身子骨硬朗,手里拿着一叠报纸。大伙儿一见,便老伯长老伯短地打起招呼。老伯笑呵呵地答应,找个位置,戴上老花镜,展开报纸静静地看。看了一会儿,老伯把报纸整理好,随手放在石椅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走了。
⑸一连几天,我都会看到老人重复着同样的过程。据我观察,老人并没有看完自己带来的报纸,怎么放在石椅上一走了之呢?按理说,可以带回家继续看嘛!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
⑹今天,老天忽然变了脸,晴朗的天气变得阴沉沉的,一会儿,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公园里的人比平常多了许多,也热闹了许多。我想,老人今天不会来了吧!下雨天,对老人来说,行动不便呢。我这样想着,发现老人举着雨伞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叠报纸,外面还包着塑料袋。
⑺下雨天也来公园看报纸?好奇心驱使我要探个究竟。我上去跟老人搭言。我说,老伯,你怎么经常来这里看报啊?
⑻老伯笑笑说,这里空气好,安静,看看报纸,日子过得舒坦。
⑼我说,老伯,你怎么把报纸放在这里了?要是我没有说错的话,你并没有看完呢!
⑽老伯没有回答我,依然笑嘻嘻的,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老伯不回答,我愈觉得蹊跷。我刨根问底了,难道有什么缘由吗?老伯见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沉吟片刻,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⑾老伯经常到街心公园散步,看报纸。一天,老伯来到了公园,拿出自己带来的报纸看起来。当他将报纸翻过来继续看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声音,别急,我还没有看完呢!老伯一看,是个年轻人,坐在身边,很投入地看着自己的报纸。半晌,年轻人意识到什么,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了。
⑿老伯说,没事,你好好看。说着把报纸给了年轻人,自己又拿出另一份报纸看。
⒀我听了老伯的一番话,似乎明白了什么。我说,老伯,你天天来这里并不是看报纸的呀?
⒁老伯说,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⒂我越发蹊跷了,问,此话怎讲?
⒃说是,我自己也看报纸啊!说不是,我是为了那些农民兄弟能看到报纸。他们生活不易啊!老伯娓娓道来。
⒄那你把报纸直接放在这里就行了啊!我说。
⒅老伯呵呵笑,显得很慈祥,说,这个不一样了。我看过了,那些农民兄弟拿去看,心里会坦然,以为我丢弃不要了。否则心里会过意不去。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心里有了感动,老伯真是有心人啊!说着,老伯把报纸塞进塑料袋,不经意地放在凉亭里,举着雨伞一步一滑地走了。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出来。
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下面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看了一会儿,老伯把报纸整理好,随手放在石椅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走了。作者为什么以“油墨的芳香”为题目?请结合文中简要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题目
为“《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捏一把汗
①50年前,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风靡数十年。50年后,该丛书在隆重庆祝其50岁生日时,也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有专家称,这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对于作为国内首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曾让几代人受益。对于它的再版,社会公众应乐观其成,并给予足够的鼓与呼。但也有一种担心在坊间弥漫:《十万个为什么》再版,能否再续原先的“传奇”?
②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③但也应看到,正因时代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与兴趣也发生了变化——从前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十有八九会说要做科学家,但今天再去问,多数会说“我长大要当老板”。整个社会氛围变了,科普市场已显疲软之态,书店里的科普读物销售不理想可兹佐证。如今发行第六版,究竟是能创造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陷入落寞,恐怕不难预料。
④正因时代变了,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可谓多多。有专家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年之所以辉煌,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缘于那些年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和形式呆板,也缘于经济短缺和一定程度的“书荒”。而如今,已不是靠一本热门科普书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再加之科学内容早已铺天盖地,让人们的科普神经不再敏感。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
⑤也因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盈利难、作者队伍浮躁而青黄不接、专职写手不能糊口等现实语境下,自然难出精品或经典。而在《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时的审稿人名单上,却是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亲自为它撰稿、审定,把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希望,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据说当年光琢磨一个书名,就用了半年,大家都离开象牙塔,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捕捉实际生活中的“为什么”。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
⑥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是市场上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良莠不齐,迫切需要一个权威、全新的版本。据统计,从该书初版至今,市场已有上千种同名版本,但内容大同小异。《十万个为什么》被盗版、被仿冒,已在部分读者中失去公信力,民间已有“《十万个为什么》老了”、“应该被淘汰了”的微辞。
⑦经典能够重现,自然是好事,我们有理由期待质量更高的科普成果问世。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好似一叶扁舟,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吗?(摘自《中国青年报》,文/何勇海)概括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种说明其作用。
“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一句里的“大家”是什么意思?把“大家”改成“所有人”行不行?“小文章”是指篇幅短小的文章吗?
第⑦段中“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才是个贼,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你王八蛋呵,也太小看人了!她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写了蚂蚁文和蜘蛛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此事真相已没法澄清,因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暗号,有没有英文,旁人无法证实了。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给她穿算了。她以前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处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而且越是有人来劝和,越给她增加了思前想后和悲愤重温的机会。一听到金花家那边狗叫,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她把一条花裤找出来,嚓嚓嚓地剪成碎片,一把碎片朝篱笆那边摔过去。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小说在结尾处,为何要记叙金花女儿骑着红色自行车飞驰大笑的场景?
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远离烟害的新理由
张田勘
吸烟不仅可以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和变黄,而且也可以对全身的皮肤产生同样的后果。如果戒烟,则可能让皮肤慢慢恢复。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约兰达·赫尔弗里希等人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吸烟量和其年龄与其经历的皮肤损害有直接关系。科研人员对82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其中41名是吸烟者,另41人是非吸烟者。他们的年龄在22至91岁,研究人员观察和拍摄他们上肢内侧的图片来显示皮肤的好与坏。结果显示,年龄超过65岁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身体皮肤的皱褶明显增多。
以前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吸烟者的面部皮肤也呈现出像在阳光下曝晒时所产生的损害。但是,赫尔弗里希等人的这项研究也证明,吸烟同样会使受到衣服保护的身体皮肤出现与面部皮肤一样的损害,吸烟导致皮肤之下的血管萎缩和对皮肤的血液供应减少。由此可能导致皮肤的受损和衰老,失去弹性和光泽。
正是由于吸烟引起血供减少,也引起相应的内脏器官的受损,如动脉、肾脏和心脏等。另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动脉由于受到烟草的毒害而变得坚硬,因而导致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病。即使他们停止吸烟后也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使血管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生活中相当多的人从来不吸烟,却患了肺癌。原因何在?生活在烟尘污染的大都市、做饭时吸收油溶烟雾较多;不吸烟者,尤其是从未接触香烟烟雾的女性却患了肺癌,原因也可能要归咎于吸烟者。他们吸烟后施放的二手烟烟雾是造成不吸烟者患肺癌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美国和瑞典两个国家的100多万人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患肺癌的男人是从来不吸烟的人,而从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比率更是高于从不吸烟的男性,甚至不吸烟者,无论男女,患肺癌的比率要高于吸烟者患肺癌的比率。这个事实过去曾一度作为吸烟者替自己辩护并嘲讽不吸烟者的理由:不吸烟不也同样患肺癌吗?而吸烟者还不一定患肺癌。不吸烟者患肺癌,无论是男性女性,都与吸二手烟有关。
由于男性吸烟者比女性多,因而女性会更多地暴露于二手烟烟雾中,所以女性不吸烟者受到的毒害更深。
在所有引起肺癌的原因中,吸烟是迄今为止可以证实的最主要诱因,而其他因素有氡气、石棉、铬和砷(砒霜)污染。普通人群可以排除氡气、石棉、铬和砷的污染,如果再排除做饭时的油溶烟雾以及环境中的悬浮颗粒污染,二手烟烟雾当然就是不吸烟者患肺癌的主要原因。
为了验证二手烟是造成非吸烟者患肺癌的主要因素,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对5000人的研究,他们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最有可能受到二手烟的伤害,如飞行航班服务员、餐馆工作人员和娱乐场所(酒吧、影剧院等)的工作人员,以弄清这些人的肺癌发病率与普通人的肺癌发病率有何不同,并最终确认二手烟对健康者的危害。
(选自《科学养生》略有删减)依据文章内容,概括“远离烟害的新理由”。
文中加点词“这个事实”指代什么内容?
除了吸烟以外可能导致肺癌的原因还有哪些?
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对吸烟的人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