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雨梨花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品,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他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品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赋予了梨花哪些美好的象征意义?
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看过后,你能联想到《春》中的哪两个情节?请具体写出来。
文中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用简洁的文字说一说作者在梨花林中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本文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外,还大量引用了古代诗词,你认为引用这些诗词有哪些作用?
如何理解“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这句话的含义?
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梨花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融(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号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茵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阅读《不可小觑的镉大米与镉中毒》,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可小觑的镉大米与镉中毒
①近期,湖南大米因含镉量超标再次成为全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镉大米”危机瞬间席卷全国,各地纷纷抽检自查,结果令人震惊:全国约有10%的大米镉超标。
②“镉大米”,指镉含量超标的大米。镉和大米的渊源很深,水稻很容易吸附镉。镉主要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等共生。在开采这些矿时,含镉工业废气扩散并自然沉降,蓄集于周围土壤中。即使距离较远,其排放的废气扩散后,也可能随降雨落入农田,污染粮食。镉也存在于一些化学肥料中,特别是磷肥中含量较大。如果过度使用磷肥,植物无法全部吸收消化,镉就会吸附到大米当中去。我国磷肥中镉的含量约在0.1-2.9mg/kg,而美国为7.4-15.6mg/kg,澳大利亚则为18-91mg/kg。正常施用中国磷肥对土壤镉超标的影响很小,但是中国的优质磷被出口,而进口国外的劣质磷,导致中国土壤中的镉含量升高,从而产出镉大米。灌溉水污染是最具威胁的一种,其杀伤范围和力度都非同小可。从地下挖出来的矿砂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遇到雨水,矿砂中的镉会随着雨水游走,污染了水源。用污染水灌溉农田,镉就会通过土壤进入粮食作物。
③镉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肾脏,对肾脏造成损害,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维生素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会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着和储存,最后导致骨软化。人吃了含镉的食物不会马上有感觉,根据科学家披露,镉一般在几十年以后对身体造成影响,特别是身体会有莫名其妙的疼痛等症状,这就是镉造成的后果。
④普通百姓虽然无法从肉眼上识别哪种大米镉超标,但只要购买大米时,多选择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种就可减少镉中毒。同时提倡膳食多样化,尤其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居民,适当增加主食品种以降低风险。另外,多吃海产品、豆类等含锌、钙量较高的食品,都可以降低人体对镉过量摄入而患病的风险。
请分别概括文章③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请根据第②段提供的信息,用四字短语依次说明镉大米形成的原因。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现代文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有人提议“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22分)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阿 遥 (缩写)
①女囚蕾拉坐在典狱长对面,一脸漠然。
②“服刑12年没有外出,也不曾申请外出,也没有家人前来探望,要是能离开,蕾拉,你准备去哪儿?” 典狱长说。
③“我以为会被关一辈子。”
④“你被假释了,”典狱长拿出一封信,“雅各布神父在寻找助手,而你需要住的地方。你能去哪儿?难道去你姐姐家?”听到这句话,蕾拉神色黯然。
⑤几天后,蕾拉提着小皮箱来到雅各布神父住处,这是一所坐落在乡间的破旧大宅。神父早早准备了下午茶。蕾拉发现,雅各布神父是个年已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的盲人。
⑥每天中午,邮差都会骑着自行车前来,喊着:“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神父总是按时走到门口,从他手里接过一叠信。然后他和蕾拉来到后花园,坐在藤椅上开始工作。蕾拉拆开信,面无表情地朗读,“亲爱的雅各布神父,我的孙子快退伍了,不知他是否能找到工作和志向,我总是担忧,请为他祈祷。”神父背诵圣经里的段落,请蕾拉抄写在信笺上,作为回信。之后,蕾拉把来信叠好放到神父床底下,那里已经塞满了信,之后把回信贴上邮票,交给邮差。
⑦蕾拉不能理解神父对这些来信的热情,她追问神父保释自己是否只是为了显示权利,神父淡淡地说,自己只是上帝行善的工具。
⑧时间慢慢过去,蕾拉对工作越来越消极。有时收到信后,她将其中的一大半扔进院子里的水井。神父有些失落,“就这么几封?”蕾拉不耐烦地读着信,并故意隐去写信者的信息,可神父常常准确无误地说出写信人的名字和地址,“有些人只写一次信,有些人写好几次,还有些人……他们的信从未间断。”他意味深长地说。
⑨“最后一封。”蕾拉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信封里有一叠钱,她吃惊地睁大眼睛。“亲爱的雅各布神父,我已安然抵达北方,孩子们正在跟外婆玩耍,他们再度展现笑容,因为不用再担惊受怕……谢谢您对我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这么多钱我用不了。我知道就算我没有要求,您也会为我们祷告。”神父含着泪笑了,他告诉蕾拉,为了帮助这个饱受家庭暴力的女人,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借给了她。把钱放回储蓄罐时,蕾拉犹豫了许久。
⑩又是几周过去,邮差带来的信越来越少,好几次他都故意绕开神父的房子,他们再也听不到悠扬的喊声,“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11神父一天比一天失落。蕾拉反而十分坦然,“就算没收到信,也没人会死。”她只是无法理解,神父为什么要住在这个一下雨就到处漏水的旧房子里。“政府给我安排住宅,但是我担心……担心这些信不能及时转到我手里。”神父说。
12天终于放晴,蕾拉跟着盛装的神父穿过林荫小道,来到乡里的教堂,里面空无一人,只有高高的穹顶和斑驳的精美壁画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神父是不能迟到的,等一下新郎新娘就要来了,你去门口看一下,告诉他们我到了。”蕾拉注视着激动的神父,默默走出教堂。
13过了许久,蕾拉进来告诉雅各布神父,根本没人,也没有婚礼。“是啊,谁会需要一个瞎了眼的神父呢?没人需要。现在都没人愿意写信给我了,当人们不再求助,意味着上帝……哦,是我不再被需要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你可以带我回家吗?”
14“家?”听着神父的喃喃自语,蕾拉似乎被激怒了,她大步流星走出教堂,全然不顾身后神父无助的喊声。
15蕾拉回到神父家,将衣物塞进小皮箱,从储蓄罐里拿了几张钞票,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要了一辆车。而此时,神父在熟悉的教堂里四处摸索,像是在缅怀曾经的一切,在暴雨声中,他慢慢躺到地上,等待死亡来临。
16出租车来了,蕾拉坐进去,却怎么也想不出自己能去哪儿。最终,她还是回到房间,摘下枝形吊灯,想要自缢。这时,清醒过来的神父慢慢摸进家门,他的喊声唤回了已经绝望的蕾拉。
17第二天,蕾拉在半路上拦住邮差,要他在经过神父家门时像往常一样喊。“没有信我怎么喊?”“总之你喊就是了。”回到家,蕾拉试图将井里的那些信打捞起来,却无功而返。
18邮差如期经过,大喊“给雅各布神父的信”,可递到蕾拉手中的只是一本邮购目录。
19“开始工作吧。”她对衣衫不整就跑出房间的神父说。
20来到后院,他们照常坐在藤椅上,蕾拉撕开目录,随口瞎编起来,神父微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口述回信。他起身想要回房间,“还有一封……亲爱的雅各布神父……”,蕾拉流着泪说起尘封许久的往事,从小她都是在姐姐的庇护下长大,为了保护她,姐姐挨了母亲许多打,长大成人后,姐姐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在一次亲眼目睹姐姐被毒打后,愤怒的蕾拉用刀刺死姐夫,并为此获刑,姐姐因为失去了丈夫,生活变得一团糟。
21雅各布神父倾听蕾拉的诉说,颤抖着双手站起来,他走进房间,拿出厚厚一叠信交给蕾拉,那是她的姐姐多年来不间断写给他的,也正是因为此,他为蕾拉申请假释,并为她提供这份工作。而此刻,他确信,蕾拉已经得到了救赎。
22“你慢慢看,我去泡茶,还有咖啡!”神父激动地走进屋子,却再也没有出来。蕾拉走进客厅,发现神父倒在地上……
23雅各布神父的尸体被警察抬走,蕾拉站在门口,紧紧捏着姐姐的信,信封后面写着地址和电话。                  
(摘自《文学报》2011年10月13日)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及人物的态度变化。

情 节
蕾拉的态度
神父的态度
假释后蕾拉每天跟神父在后花园里拆信、读信、回信。
不解
热情
慢慢地,蕾拉把收到一大半的信扔进水井里,信越来越少。
不耐烦、消极


暴怒

蕾拉拦住邮差假装给神父送信,向神父述说自己的往事。

激动


根据划线句子“把钱放回储蓄罐时,蕾拉犹豫了许久”,结合上下文,你觉得蕾拉当时在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把她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并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你的依据。
请分析最后一段“蕾拉站在门口,紧紧捏着姐姐的信”中运用的描写及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为什么蕾拉听到神父说“你可以带我回家吗”暴怒起来,请结合全文作分析。
神父确信,蕾拉最后得到了救赎,文中哪几件事能表现蕾拉得到了救赎。
文章结尾饶有余味,请发挥想像,以“蕾拉”开头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交代蕾拉选择去向的原因及最终选择的去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