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云南歌会》节选片段,回答1~5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对“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中“歌声”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鸟儿的歌声。
B.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C.各种鸟儿和男女青年们一起唱的歌声。
D.各种鸟儿的歌声;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对“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
B.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C.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与“赶马女孩的歌唱”并无关系,只不过当时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交代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对赶马女孩的歌唱“有的还发哑带沙”被作者称为“淳朴本色美”的理由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就欣赏这种“还发哑带沙”的歌唱音质,感觉朴实可爱。
B.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C.因为作者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山野歌声,能把人带入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崭新境界里,流连忘返。
D.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清新、高雅、正规的艺术魅力,所以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对文中画线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句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B.此句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因而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C.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互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鸟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的一个动人的场景的事物之一。

用四个字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野对歌
B.山谷传歌
C.山路漫歌
D.山寨教歌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社戏》节选片段,回答1~4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对选文大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对上文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的表现了少年们拙笨可爱的一面。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③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②段中的“歌声”。
D.作者在第④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②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对选文各段体现的作者的感情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活泼、轻松
B.第②段:急切、焦虑
C.第③段:惘然、陶醉
D.第④段:失落、沮丧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对景物进行描写,下面各举了一处典型例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B.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C.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触觉: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天鹅(节选)
布 封
天鹅面目美丽,体态优雅,这与它温和的天性很相称。天鹅让看它的人赏心悦目,它到哪里,就使哪里因有这装饰物而增色不少。人人喜爱它,欢迎它,赞赏它。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动物能像它那样受人们如此钟爱,因为事实上大自然没有对其他任何动物赐予这样多的高贵与柔美,并使我们意识到大自然造物竟能达到如此完美的高度。天鹅身姿俊美,形体丰腴,容貌俏丽,色泽白洁;柔和而又传神的动作,时而英姿焕发,时而悠然自得。总而言之,天鹅浑身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令欣赏者感到心旷神怡,感到天鹅不同凡响,同时还认为天鹅是爱情之鸟。古代神话还把天鹅说成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上述一切都证明这个风趣而才气横溢的神话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看到天鹅那样雍容潇洒,在水上轻捷自如地游动,不得不承认它不仅是水禽里的第一航行家,而且是最完美的天然航行术典范。它那高昂的头颈、丰满前挺的胸脯很像是劈波斩浪的船首;它宽广的腹部就像是船底;为了有利于快速航行,天鹅的身躯向前倾斜,顺势渐渐向后抬起,最终像船尾一样翘着。它的尾巴是真正的舵,脚蹼就是船桨;它的大翅膀迎风半张而鼓起,这就是推动这艘有生命的轮船的帆,自己操纵着自己前进。
天鹅深知自己高贵,因而很自豪;又深知自己俊美,因而洁身自好。它似乎有意显示自己的全部优点,为求引人注目,为求别人赞美。实际上,天鹅的确令人百看不厌,无论是在远处如有翅的船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宽广的水上游弋,还是应着人声的召唤,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边,天鹅都以各种温柔、流畅和优雅的动作展示自己的美姿和妩媚,让人们任情观赏。
天鹅天生丽质,并且有热爱自由的美德。我们无法对它强制或如奴隶一样禁闭它。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湖沼水泊里。如果天鹅感到不能享受充分的独立,感到被奴役,被囚禁,它就不再停留并安居在那里。它随自己的意愿在水上到处浮游,或者上岸,或者离岸游至湖心,或者是沿水边来到高岸下遮阴,钻进灯心草丛中,藏身在最僻静的港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独处地,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与人做伴的欢乐。天鹅似乎喜爱与人接触,它把我们当作自己栖息地的主人与朋友,而不是统治者和暴君。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出作者笔下“天鹅”所具备的四大优点。

第一段中“这个风趣而才气横溢的神话”的内容是什么?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天鹅热爱自由?

在文中,作者把天鹅比作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段中“人人喜爱它,欢迎它,赞赏它”,这三句能任意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偎依那座雪峰
很可能,你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是,你应该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1924年,他带着这句名言辞别英国,(A)不远万里来攀登那足以煮沸每一个登山者的热血的珠穆朗玛峰。那一双脚或许就是为亲近珠峰而生的啊,它走了那么多年的路,每一步都是为了缩短和珠峰的距离。(B)当眼睛带着十二万分的景仰热吻那座神奇的雪峰时,那冲天的豪情甚至远远超越了8848米!
陪同他前往的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美丽影像——他妻子的照片。他有一个无比浪漫的计 划:将她的玉照置于峰顶。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然而,他却在雪雾中失踪了。
1999年,美国的埃里克·西蒙森率领一个探险队来攀登珠峰。在距顶峰仅600米远的地 方,他们发现了他冰冻了75年的遗体。
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揣测:他究竟有没有登上峰顶?在这个一伸手就可以轻易摘到的美梦 面前,他是微笑着化做冰雕的,还是忧伤地把一颗夙愿未了的心不情愿地交给了骤然降临的 死神?
西蒙森他们都记得那个无比浪漫的计划,他们开始竭力地找那张照片。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
谁都不愿猜想那照片有被弄丢的可能,大家宁愿相信他已经把照片放置到了他打算放置 的地方——他怎么舍得跟一生追慕的珠峰失之交臂?他怎么舍得眼睁睁看着一个允诺给爱 妻的誓言在即将兑现的时刻玉碎石飞?他不能啊——(C)就算是化做了冰雕,他也要设法爬到顶峰去拥抱那亿万年的灼热的冰雪;就算是死神攫住了他的肢体,他也要委派灵魂把那照片护送到离星月最近的地方
就这样,他那个浪漫的计划有一个超越浪漫的结局——他本是想用妻子的玉照给珠峰 “增色”的,想不到他竟把自己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影像,一个真实的生命,他送给珠峰的这两样礼物是太贵重太贵重了啊!
(D)即便他是抱憾而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不朽的名字——乔治·马洛里。
本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展开记叙、议论、抒情;首尾以
相呼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第三段“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这句话中,“一个挚爱”指什么?“另一个挚爱”指什么?
一个挚爱:
另一个挚爱:
文章第七段“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这句话字面意思不合逻辑,但细细琢磨又并不矛盾,请对此加以解释。
“万分失望”的原因是:

“万分惊喜”的原因是:

文章开头不提乔治·马洛里的名字,而放在结尾交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一4题 (13分)
童年 (曹文轩)
①童年的印象很多,其中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②听母亲说,我小时长得很体面,不哭,爱笑,爱整天转着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欢。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庄上人家也都沿着河边住。我一两岁时,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后就沿着这条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母亲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怀抱时,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母亲说,我是吃了很多母亲的奶长大的。当然后来我却慢慢地长丑了,也不再那么让人喜欢了。
③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到风车跟前玩,不小心,穿一身棉衣摔到水渠里。我一骨碌爬上来,一声不哭地回到家,将湿衣服全部剥下,钻到被窝里。当母亲回来要打我时,我却一口咬定:“是爷爷把我推到了水里的。”被陷害的爷爷不恼,却很高兴,说:“这孩长大了有出息。”当然长大了以后,我却从未生过害人之心。至于有无出息,这就很难说了。当长到拿根树枝在地里、河边到处乱走时,倒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在田埂上挖陷阱让人摔跟头、将人家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等等。但我不恶,没有让人讨厌。另有一点,不管谁逗我(甚至用稀泥涂满我全身),我都未恼过,未骂过人。如今回到老家时,那些大爷还在说:“文轩小时候不会骂人。”其实骂人还是会的,我只是在小孩中间骂,不骂大人罢了。
④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在课堂上听课,见到外面有一条陌生的白狗走过,竟忘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课,“呼”一下冲出教室撵狗去了,后来遭到老师严厉的惩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一个大我三岁的大孩子偷偷离家出走,去县城看国庆焰火。当时,只有水路通往县城。我身边只有一块钱,还是从父亲的口袋里摸来的。那个大孩子也只有一块钱。这两块钱不能买船票,得留着到城里看电影看焰火时买小食品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奢侈的安排)。于是,我们步行三十几里来到县城。到达时,天已晚。我们向人打听哪儿放焰火,回答是哪儿也不放焰火。此时,我们身体疲乏难熬,既不想下馆子,也不想看电影,只想睡觉。我们在一个黑森森的大门洞里找到了一条大长凳,倒头就睡。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了,见满天大亮,便商量说买小笼包子吃,吃饱了再回家。
⑤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让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⑥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⑦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近一种清新的风格。 (有删改)
第③段“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做了哪些“坏”事?请分点概括

第④段“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我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


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说“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请你说说“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的表达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