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钓鱼”记
邢庆杰
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这正称了老米的心——速度太快了的车他不敢拦,怕对方刹不住车轧上他。再说,速度快的车,一般也拦不下。
老米一下子蹿到路中间,张开双臂,大呼,停车!快停车!
车缓缓停了下来,司机摇下车窗,问,什么事儿?
老米几步跨到窗前,哭丧着一张苦瓜脸,结结巴巴地说,大……大哥,求求你了!我家孩子病了,在医院抢救,求……求……求你送我一程吧,晚了就……就来不及了……说着话,他不断地打躬作揖。
司机盯着他的脸看了片刻,好像要从他的脸上辨出真伪。老米可怜巴巴地看着车上的人,几乎要跪下来了,他反复地说,真的,我不骗你。路不远,就几里路,这儿又打不到车……车上的人摆摆手说,上来吧!
又一条“大鱼”上钩了!老米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拉开车门上了车。
前面左拐,大约三里路就是医院。老米对司机说。
老米知道,前面左拐再走三里路口,他的几个“同事”正等在那里。他要在那里下车,车停之后,他要掏10元钱递给司机,司机如果接了就太好了,不接也没关系,一推一让之间,几个“同事”就会冲上来,有拉车门的,有拍照的。这样,他们就又抓获了一辆“黑出租”,就有一笔可观的罚款提成了。
但司机没有左拐。司机说,左拐修路呢,往前多走一个路口,绕一下吧。老米说,不会吧,好好的修什么路呢?
司机说,我刚从那里过来,好像在修下水道,反正是通不了车。
老米迷惑了,他几天都没有“钓”到“鱼”了,所以也搞不清到底那里修没修路。转念一想,绕过去也一样,反正都要到指定的地方。
到了下一个路口,司机仍然没有左拐,而是直行着冲郊外疾驰!
老米说,错了错了,快左拐!
司机说,没错,我到前面加点油,市内没有加油站。
驶出城区,前面是开阔的田野了。
司机说,借你手机用一下。
老米不知道他用手机干什么,但坐在人家车上,也不好拒绝,就把手机递了上去。司机接过手机就揣在自己的口袋里。
老米问,大哥,你这是干什么?
司机冷笑道,能干什么?我是土匪,你被抢劫了!
老米惊恐地看着司机,司机是个圆脸,面无表情,身材魁梧。老米刚才只把他当成一条“大鱼”了,所以没有仔细看他的面貌,这么一看,他忽然觉得司机有些面熟。老米战战兢兢地问,大哥,咱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司机笑了,你真的不认识我了?
老米摇了摇头说,只是觉得面熟,真的想不起来了。
司机说,那是因为你做的坏事太多了!再好好想想吧!
老米仔细一想:坏了!这个司机是他曾“钓”过的一条“鱼”!
车子已经进入山区,还在快速地飞奔着。
老米吓坏了。老米说,大哥大哥,上次是兄弟不对,我把钱退给你行不?
司机说,我真想不明白,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我好心免费送你,你却反咬一口,硬说我是黑出租,让我挨了3000元的罚款,还弄了一肚子气。
老米说,大哥你千万别干傻事儿!你要是杀了我,你会偿命的……
司机说,谁说要杀你了?给你这种人渣偿命?那我不亏大了!
老米见性命无虞,先放下心来了。
天快黑了。老米说,大哥,快停车吧,前面已经没路了。
司机放慢车速,在一个较宽的地方调过了车头,然后停了车。
下车在路边撒尿。老米也下了车,在路边撒尿。
司机上了车,开车走了。老米心里一喜,看了他真的放过我了,谢天谢地。他真要弄死我往山沟里一丢,一年半载的休想有人发现,这个傻瓜……
老米庆幸了一阵之后,觉得事情不太对劲儿,他是下午两点多上的车,到现在已经跑了三个多小时……天哪,这儿离出山口还有160多公里呀!这走到天亮也走不出去山啊……
老米想到这儿,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选自2010年第八期《长江文艺》)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老米“钓鱼”敲诈勒索的事,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利用别人的善良来牟取私利。这种人严重影响了社会上善良人群做好事的热情,故事虽小,却引人深思。
B.小说开头写到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一方面说明车主可能在辨认老米,另一方面说明车主也在“钓鱼”诱使老米拦自己的车,以达到他惩戒老米的目的。
C.小说里车主把老米的手机抢走,目的是不让老米与外界取得联系,达到被救的目的,另外也是车主见利起了歹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抢老米一把,既报了仇又得了利。
D.小说中老米意识到自己生命无忧后,反而在心里骂车主是傻瓜,说明老米根本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悔改之心,以此判断老米是个怙恶不悛的人。 这也预示着老米将来一定还会做出更多的错事。

E.老米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车主受老米的影响当了一回劫匪,说明善良的人被骗后会学坏,小说的主题也有对善良人被骗后会学坏的担忧。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司机这一人物形象。
司机看出老米就是曾坑过他的人并要对他实施惩罚,为了迷惑老米,司机进行了伪装,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司机精心设计的伪装情节。
小说标题是《“钓鱼”记》,有人说应该改成《惩罚》,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定局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
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
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
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
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 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 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 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飞机的隐身术
雷达可以准确测定千里之外的目标,有“千里眼”之称。雷达探测的原理是设备把电磁波辐射出去,然后根据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发现目标。飞机要实现雷达波隐身,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也就是说,要么吸收掉入射的雷达波,要么改变目标的反射特性。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军事上有个专门术语,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目标的RCS是衡量雷达目标反射电磁波大小的一个物理量。一般来说,目标RCS越小,表明雷达接收的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目前,提高飞机雷达的隐身特性,降低其RCS的手段主要可归纳为4种,即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这几种技术往往被综合运用。
外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以降低目标的RCS,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研究表明,要获得较低的RCS,飞机应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机头截面要小;机身应尽量减少有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和圆筒式锥形表面;应避免尖锐边缘、陡角(如机身和机翼转折点)和看得见的腔体(如发动机进气道);发动机应埋入结构内部,进气口和尾喷口必须经特殊设计;采用大后掠角机翼、V形双垂尾以及翼身融合的外形布局。
材料技术,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其RCS,“迷盲”对方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这里所说的吸波材料是靠雷达波在材料中感生的传导电流,产生磁损耗或电损耗,以衰减雷达波,进而减少目标的RCS。这些材料包括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炭黑、陶瓷电解质和铁氧体等,它们可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引入飞机的表面涂层中,也可以直接加入到橡胶、树脂等高分子粘合剂中,制成具有隐身性能的复合材料板材或飞机结构。据报道,美国F-117A飞机的表皮涂层中就使用了至少6种以上的吸波材料。
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一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机身上适当地“开口子”或“拉槽”,人为地产生一些“谐振腔”,这些谐振腔会在入射波的激励下自动产生一抵消入射波的附加波:另一种做法是通过飞机内部的专门装置来产生附加波,该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反射)电磁波的分布相同,幅值相等,但相位相反,因而附加波和散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
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正负离子、中性气体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的第四态物质。等离子可以通过专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物体表面涂敷放射性同位素来产生。不管何种产生方式,只要飞机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电离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雷达辐射的电磁辐射就会有一部分被等离子体吸收,另一部分则在等离子体层中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有效反射。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各中对“飞机隐身术”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常见的飞机隐身手段有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四种。
B.利用外形技术隐身,就是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以降低目标的RCS,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来达到包身效果。
C.利用材料技术隐身,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飞机截面来达到隐身效果。
D.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就是利用等离子体吸收电磁辐射和使电磁辐射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反射来达到隐身的技术。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飞机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是解决飞机隐身的核心问题。
B.机头截面小、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是飞机获得较低的RCS两个重要因素。
C.利用专门装置产生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而实现隐身技术就是阻抗加载技术。
D.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所有隐身技术中最好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材料制成的飞机,体积越小,其截面也就越小,隐身效果也就越好。
B.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技术的飞机更能达到隐身效果。
C.如果利用阻抗加载技术隐身的飞机发出的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电磁波的分布不相同,幅值不相等,相位相同时,飞机就达不到隐身效果。
D.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隐身飞机的问世应该不再是梦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
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

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历史悠久,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
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漆器屏风、攒盒、出土文物复制品、漆画艺术品等,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还有用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做成的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漆画有油画、山水、写意等许多画种的风采,而又区别于其它画种。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成都漆器艺术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开始成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故而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成都商业街、金沙遗址、羊子山古墓等处出土的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在五代时,成都的金银镶嵌漆器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的棺、椁、册匣、宝录、镜盒等漆器极其华丽精美;在明清时期,成都是全国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其中清末设在皇城后子门的劝工总局开办各种工艺工场,为成都漆艺培养了一批卤漆匠师;在民国抗战初期,成都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等三条街是专门生产、经营成都漆器的场所。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成都漆器,在其工艺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跟中国其他的漆器流派一样,经历过多次技术革新。西汉时期,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质填成花纹的堆漆法等。唐代中国漆艺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纹的堆漆。明清时期,成都漆器的种类达到14类,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技艺的创新能力。
成都漆艺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以其历史悠久和工艺独特而享誉海内外。现在,成都生产漆器工艺品的主要厂家是成都漆器工艺厂,正把传统的成都漆艺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更宽广的市场。
下列关于成都漆艺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漆画的水平很高,有暗花、隐花、描绘等技法,其画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
B.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蜀地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C.因为四川盛产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所以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
D.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塑料胎、麻布脱胎、纸胎、木胎等产品,其产品造型工艺精巧、美观大方。

关于成都漆艺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漆器艺术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的成都地区,一直发展到今天,而且还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B.在五代时,成都漆艺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的棺、椁、册匣、宝录、镜盒等漆器极其华丽精美。
C.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D.明清时期的劝工总局开办各种工艺工场,为成都漆艺培养了一批卤漆匠师。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无疑是成都漆艺取得辉煌成就的必备条件。
B.成都漆艺起源早,又经过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才逐渐成熟而走向辉煌。
C.成都漆艺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而且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D.成都漆艺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的努力分不开,与不断的技术革新分不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在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E.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阐释第(14)段“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一句的含意。
(2)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