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
B.逆谓之曰逆:迎接 |
C.因屏人屏:使……退下 |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安可知危而不言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①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②不如因善遇之 |
C.①今者之举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
D.①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②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
B.尚书任城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澄询问对策。 |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①参亭:参互均匀。②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应:照看 |
B.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举:举出,说出 |
C.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固:实在 |
D.实元素之能容也容:收容,容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为之哄然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B.何黯黑若是也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
C.沙石至恶,玉人赖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D.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阿留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因此而冲他发怒。 |
B.阿留负责看家、照顾柳树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但对于绘画、调色很有天赋,周元素因此“专任之”,终身用他。 |
C.文章为阿留作传,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想到了樗栎、沙石等其他看似无用之物,最终得出了天地间没有完全可抛弃之物的结论。 |
D.文章由周元素能容人、用人说开去,借以讽喻当权者也应像周元素一样,能任用天下的士人,用人当用其所长。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短 榻 缺 一 足 使 留 断 木 之 歧 生 者 为 之 持 斧 锯 历 园 中 竟 日 及 其 归 出 二 指 状 曰 木 枝 皆 上 生 无 下 向 者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汝善是,何烦我为?(3分)
(2)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4分)
阅读《论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⑴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理仁》)
⑶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对你的启示。(答案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零陵三亭记
(唐)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子曰:「吾志也。」遂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湘源令担任 |
B.逋租匿役逃避 |
C.乃发墙藩拆除 |
D.具于是邑完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吏能闻荆楚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
B.群畜食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为县者积数十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D.宓子弹琴而理顺流而东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
B.薛存义到零陵主持政事,混乱的局面得到安定,百姓交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
C.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修建三亭,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应该从薛存义开始的。 |
D.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所以薛存义的做法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福气,作者写这件事是想告诉后来人为政与观游不可兼得。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
(2)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
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兄①字文甫说
(宋)苏洵
淘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②。”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③。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淘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浮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毅,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①仲兄:二哥,指苏涣。苏洵有两个哥哥,长兄名澹,仲兄名涣。②涣:《周易》中的卦名。元吉,大福,大吉利。③群者:指各种险害。混一:统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蹙而如鳞蹙:收缩,密集。 |
B.相顾而不前顾:看,对视。 |
C.岂有求乎文哉文:文章。 |
D.则天下以为口实口实:谈话的资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
B.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激于义而死焉 |
D.昔者君子之处于世凌万顷之茫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创作文章的过程,这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学观。 |
B.文章记述为仲兄改字号事,在讲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时,作者借题发挥,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即“‘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至文”。 |
C.全文从“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辞为纲,先写风、水的个性,再极写风水相激的“殊状异态”,然后由此生发议论,构思巧妙,结构缜密。 |
D.文章描绘风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铺排的手法,妙喻连篇,穷形尽相,气势充沛,用风水相激自然成文论证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
(2)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