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时代迫切需要凝聚共识
网络时代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它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在人们获得独立与自由感的同时,它也削弱了人们对于权威、权力的敬畏感和人际关系纽带,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族群以及一个国家,都难以找到共同认可的价值,难以形成共识。共识的缺失会导致人们的历史、文化、政治认同和地区或国家认同逐步淡化。共识的缺失,导致的可能是只有争论与偏执没有理性与行动,只有思想没有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凝聚共识?
首先,求同存异,努力做到多元文化与一元意识形态的统一。执政党首先必须承认并认真对待网络时代带来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在此基础上,包容并与多元化文化平等对话、交流,才会与广大网民以及民众平等对话,才能做到在网络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巩固执政基础,广大民众才可能自愿融入主流文化中去,社会才可能塑造政治共识与文化共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让持不同观点的人们以及基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从各自角度与立场出发通过网络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乃至融合。
其次,现代社会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倚重民主。我们寄希望于互联网推进中国的民主发展,但是如果网络只是一个意见场,只是一个相互谩骂、偏执狂成堆的地方的话,那网络肯定担
当不起民主的重任。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只有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得到保障,执政党才有可能真正凝聚民心,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名副其实。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凝聚民心,我们需要在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再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与反腐倡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政府往往持敬畏与依靠心态。他们一方面害怕“官家”,尽量不与“官府”交往;另一方面,出了事情又呼唤“青天大老爷”式的清官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在中国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就是物价高、房价高、看病难、就业难、教育不公、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问题是共识缺失时代的“共识”——是广大民众包括网民真正关心的。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执政党也才能得到普通百姓,包括网民的拥护。也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共识才能凝聚,认同才能重构。
最后,重塑敬畏,从凝聚最基本的共识做起。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的敬畏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但是,当下的中国社会,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共识——敬畏之心似乎严重缺失。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原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所降低,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尚在建构之中,这使得许多人缺失信仰层面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道德沦丧、行为失范、腐败之风难以避免,更谈不上形成共识,凝聚认同。下列有关“共识”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共识是共同认可的价值,包括对历史、文化、政治认同和对地区或国家认同。 |
B.缺失共识的社会只有争论与偏执而没有理性与行动,只有思想而没有力量。 |
C.政治共识和文化共识的形成需要执政党包容并与多元文化平等对话、交流。 |
D.最基本的共识是敬畏之心,它与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关系十分紧密。 |
下列对网络时代共识缺失的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时代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人际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逐渐淡薄。 |
B.多元文化与一元意识形态尚未统一,不同观点及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还不能很好地通过网络努力寻求理解乃至融合。 |
C.执政党缺乏解决广大民众真正关心的物价高、房价高、看病难、教育不公等民生问题以及贪污腐败问题的能力。 |
D.许多人对于原有价值观和道德观没有信仰层面的敬畏之心,而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还没有建构成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寄希望于互联网推进中国的民主发展,但是网络只是一个相互谩骂、诋毁的地方,担当不起推进民主发展的重任。 |
B.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得到保障,执政党就有可能真正凝聚民心,社会主义民主就能真正实现。 |
C.执政党只有满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政府的依靠需求,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得到普通百姓的拥护,才能凝聚共识。 |
D.当下的中国社会,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数量太少,我们应该大力宣扬推广宗教信仰,从而重塑人们的敬畏之心。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注意力也是一种能量
本诺瓦在电话里已经和姐姐讲了5分钟。讲着讲着,姐姐那边有点事,要他稍等。本诺瓦刚好坐在电脑面前,他就忍不住利用这点时间收邮件。当他挂上电话时,他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他觉得既没有真正听姐姐说话,也没有认真看邮件……到底怎么回事?
在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依•奇凯岑特对此进行了多年实验。每天,他都会随即打断一些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有什么重要发现呢?结果是:一旦人们的注意力不被外部活动占满,种种悲观的想法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人们会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们要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听收音机……
但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要想感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不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任务上时,我们才会享受到真正快乐。
注意力是一种能量。它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这个道理,宠物和孩子比成人更明白。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不仅是向他们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更多的时候它们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在成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懒洋洋地享受这种注意,如同躺在阳光下一样。对于成人来说,充满激情的爱也是这样:当情侣充满爱意的凝视对方时,他们就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
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广告和电视,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不惜巨资。它们似乎一直在尖叫:“看着我!看着我!”……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笔财富。只需凭借注意力,我们就可能改变每一个时刻,每一种关系,就像炼金术士把铅变成金。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就是帮助他人实现巨大的转变的人,而这都源自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对他人的非凡注意力。他们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弗洛伊德,卡尔•罗杰斯,米尔顿•埃里克森,佛朗索瓦斯•多尔托都是这样的人。咨询者常常这样说起他们:“他看着我,目光深邃,似乎穿过了我的身体。”即使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才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像他们一样心无旁骛,将所有注意力贯注在现在这一刻,贯注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不再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从原文看,下列对“注意力是一种能量” 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力集中能够使我们好像充满能量一样具有活力,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
B.宠物和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注意力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 |
C.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的同时,更多的时候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
D.当情侣充满爱意地互相凝视对方时,他们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同时也在享受着对方给自己注入的能量。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诺瓦“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是因为他的注意力没有“被外部活动占满”。 |
B.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也可以让脑子“被占满”,这只能摆脱悲观的情绪,不能享受到真正快乐。 |
C.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也许能享受到真正快乐,也许不能。 |
D.不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的人就不成为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B.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将精力集中在老师身上,通常也能调动老师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
C.批评学生是老师爱护学生的特殊表达方式,与批评相比较,无视学生的存在才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惩罚。 |
D.学习的时候放点音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由苦学变为乐学,身心得到放松;这样的学习自然可以感到真正的快乐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久前,英国决定为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及工作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达尔文航游世界考察后,在这里居住了40年,提出了进化论学说。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起来,回应了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
自1984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英国对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情始终不减。目前,英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共有26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4处。一些遗产如巨石阵、邱吉尔庄园、西敏寺、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等,在我国知名度较高。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类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如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罗马帝国早期修建的哈德里安长城和巴巴斯古城以及爱丁堡老城。巨石阵的格局显示它是古人祭祖拜天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另一类则与王室名门相关。布莱海姆庄园讲述的是近代英法争雄欧洲的历史,西敏寺则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与变迁。伦敦塔经历过王宫、监狱、法场、军械库、博物馆、档案馆、制币厂、动物园等无数次角色转换,如今却作为国宝藏地让人流连忘返。英国人对伦敦塔的兴趣甚至比对白金汉宫还高,因为这里珍藏着女王伊利莎白二世那顶镶有3000颗宝石的“帝国皇冠”。
还有一类则属于历史和宗教题材,如坎特伯雷大教堂、杜罕姆教堂和城堡、喷泉修道院和圣玛丽教堂,这些历史遗迹让人联想起王室与教廷的权力较量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另外,英国是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此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英国得天独厚的资源。格林威治天文台定位了本初子午线,成为世界遗产可说是名至实归。铁桥峡谷、布勒那翁工业景观、德温特河谷工厂、利物浦商船城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篇。
世界遗产在英国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不过,英国并未把世界遗产单纯当做旅游资源,相反,人们十分注意保护和保存遗产的历史原貌,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和旅游性破坏。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通过保护遗存实体得到体现。在巨石阵举目环视,除了两间很不显眼的管理处小房屋和进出路面,广袤的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建筑物和农业活动。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英格兰北部,尽管当地政府在其产业调整中将旅游业放在重要地位,但却更重视保护著名的哈德里安长城。该遗产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坏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当地政府批准建造了500多家旅店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等旅游设施,但这些经济活动均在遗产保护区外。为了保持长城原有物境,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英格兰农村局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驾车沿长城走,公路沿线根本看不到夺目的旅游招牌,也看不到长城的影子,因为长城远在两边起伏的山峦田野之后。这看起来似乎不太方便,但当你踩着青草,徒步走到长城旁边,举目环视古老的城墙和荒野田园,恍然回到了近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
英国搞世界遗产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游。例如,哈德里安长城管理部门就很注重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为老师备教和学校集体参观提供便利,以吸引学生来此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尽管是旅游者必到之处,但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英国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倍半。雅创教育网就是英国人排着长队参观的伦敦塔,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两个多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除了出售门票和纪念品,这个历史的权威见证别无其他旅游收入。格林威治天文台因为浓缩了英国科技的一段闪光历史,所以完全对游客免费开放。
英国是一个随处可见古迹遗址的国家,多数古迹之所以得到良好保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里有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搞自《光明日报》,有改动)关于达尔文故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故居包括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和其工作间。 |
B.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其在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故居中提出来的。 |
C.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了起来。 |
D.达尔文故居是应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建立的。 |
英国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其古迹遗址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其最重要的原因为()
A.英国众多的古迹遗址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 |
B.英国的文物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环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 |
C.英国搞古迹遗址的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乐,以使参观者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
D.在英国这个随处可见古迹遗迹的国家,有众多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是古人祭祀天地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
B.西敏寺是与英国王室名门相关的世界遗产,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但其门票价格却仅相当于英国两个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 |
C.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唯有保护遗存实体才能使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得到体现。 |
D.为了保持阿德里安长城的原有物境,英国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并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资源和沿线农民受益。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名人该如何“防暴”苏显龙
因有阎崇年无锡遇袭的前车之鉴,露脸的文化名人们近日纷纷提高了“安保级剐”。为了确保于丹在北京地坛公园签售的安全,有关部门就出动了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的贴身警卫。而为新作《小时代》签售的郭敬明,背后也有一位须臾不离的保镖。
签售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互动交流机会,如今却搞得草木皆兵。无论读者还是业内人士,都不由感叹:“学术暴力”该停一停了。
从去年一位打着“孔子很生气”旗号的抗议者在《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中大出风头,到易中天与《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的“口水战”,从北师大的季教授因自己的学术成果被学者批评而通过博客恶语相加,再到阎崇年签售中遭年轻男子辱骂掌掴,“学术暴力”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暴力”之所以从恶语相向,发展到今天的肢体冲突,出手伤人者自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学术界和“学术明星”们似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电视节目的播出,严肃的学术讲座“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于繁荣学术,弘扬文化,开启民智,本是件大好事。但是由于当前学术道德有所缺失,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加之被媒体捧红了的文化名人掌握着话语权,很容易出现“一捧就笑、一骂就跳”的状态,也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据说,袭击者曾向阎崇年提出过自己对他某些观点的不满,均未得到回应。而今年3月饱受网友“口诛笔伐”的百度“阎崇年帖吧”也正式关闭,这使得学者和读者的沟通渠道断绝,意见表达最后发展成了一种暴力。
随着传播渠道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空间的开放,我国目前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术方面有争议,本无可厚非,相互争论反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若学者的一家之言被媒体强势包装成一种铺天盖地的灌输,就很容易激起话语弱势方过分的文化焦虑和非理性抗争。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集体“防暴”事件,不应视为只是一次娱乐事件或治安事件,而更应该看做一起文化事件。当“阎崇年被打”被六成多网友解读为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施暴者被奉为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时,应该深刻反思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界和学术界了。
对于愈演愈烈的“学术暴力”事件,冲突双方之间都应该采取包容和自省的心态来化解,任何对于暴力的合理化解释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当下,建设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和公平畅通的传播环境,让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发言平台,使更多的观点可以理性地正面交锋,这才是文化名人“防暴”的有效途径。
(摘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下列不属于产生“学术暴力”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被媒体强力炒作的文化名人的签售活动,很容易激起话语弱势方过分的文化焦虑。 |
B.文化名人与读者的交流渠道不畅或断绝,读者的意见或压抑无从正常表达或排除。 |
C.被媒体捧红了的文化名人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很容易产生喜捧厌批的不健康心态。 |
D.当前文化界、学术界有些文化名人学术道德有所缺失,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肃的学术讲座“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有利于繁荣学术,但受众批评、相互争论也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 |
B.对于“学术暴力”事件,“施暴者”及支持者们与文化界、学术界以及“学术明星”们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
C.“阎崇年被打”被六成多网友解读为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从学术民主讲,施暴者确是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 |
D.给露脸的文化名人派出庞大的保安队伍“保驾护航”,提高“安保级别”,不利于交流,也非“防暴”的好办法。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有争议,相互争论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非理性抗争,无益于学术的发展。 |
B.建设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建立平等沟通的机制,这才能使文化名人有效“防暴”。 |
C.“学术暴力”事件,冲突双方都应该采取包容和自省的心态来化解,而不应该激化。 |
D.净化学术环境,开展学术批评,学术界就会出现百花齐放、和谐繁荣的大好局面。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时候,地震是一件好事
世界各地都发生过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的级别都不高,并不为人感知。但是偶尔也会有特大地震发生,其震级之高,就连通常的震级标度都不够用了。比如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洋的特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夺去了20万人的生命。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次地震改变了地球惯常的平稳运动,在太空就能看到地球颠簸摇晃的情况。
地质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正在使用计算机模型来计算地震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他与同事们所设计的计算机模型假设,当一个地壳板块向另一个地壳板块下方挤压时,地球会将其一部分质量向地心转移,而当更多的质量聚向地心时,地球的旋转便加快了。就像一名翩翩起舞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当她突然收拢双臂时,她的旋转速度便突然加快,以至她的身影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格罗斯利用这一计算机模型算出的结果是,由于质量向地心的转移,令地球的旋转速度加快———使一天缩短了260多万分之一秒。
事实上,格罗斯的这个研究成果已为地球自身的历史所证实。自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以来,地球上的一天就是24小时。不过,人类的出现与地球的历史长河相比,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而在40多亿年前,刚生成不久的地球,一天很短,还不足10小时;4千万年以前,一年有400天,一天为22小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地震、飓风、冰河时代都是引起变化的原因,甚至厄尔尼诺都会对此发生影响。但是,最重要的影响是来自地震与潮汐的摩擦,这两者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地球上的一天,每隔100万年要加长20秒钟。
格罗斯还计算出地球的一个特有的摆动。众所周知,地球在沿一个轴线自转,人们称它为“自转轴”。不过,地球的质量是相对于地球的另一条轴线而平衡的,这被称为“轮廓轴线”。这两条轴线的位置并不重合,但相差甚微,换算成直线距离的话,在北极点只相差9.9米。由于这种差距,地球旋转时便有些摇摆,如同平衡欠佳的汽车轮胎。按照格罗斯用计算机模型算出的结果,2004年12月印度洋的地震,使地球的轮廓轴线偏移了大约2.5厘米,换句话说,它使地球的摆幅增大了2.5厘米。
不论每次发生的地震有多大的破坏性,地震都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再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事实上,在太阳系中,惟一能支持生命的星体就是地球,而它也是惟一具有地壳板块运动的星体。与此相反的例子是火星,它既没有板块运动,也没有地震,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星球。
地球生物圈长期的、硕果累累的存在和繁衍,正需要这样一个动态的、有时甚至表现出灾难性的行星。下列结论中不能由格罗斯的实验得出的一项是()
A.质量向地心的转移,使地球的旋转速度加快。 |
B.自转轴与轮廓轴的位置并不重合,但相差甚微,正是由于这种差距,地球旋转时便有些摇摆 |
C.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地震使地球的摆幅增大了2.5厘米。 |
D.地震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是()
A.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具有地壳板块运动且能支持生命的星体。 |
B.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再循环的关键因素 |
C.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繁衍,正需要这样一个动态的行星。 |
D.地震与潮汐的摩擦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会改变地球惯常的平稳运动,且在太空就能看到地球颠簸摇晃的情况。 |
B.地震、飓风、冰河时代都是引起地球时间变化的原因,甚至厄尔尼诺都会对此发生影响。 |
C.地球板块的挤压运动是碳元素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
D.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繁衍,需要表现出灾难性的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