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三 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交流,把丝绸之路打造成中国名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今年进行第一季——中国和土耳其双边文化交流,该活动对中土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10月18日 人民网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罗马“只有上层社会才能穿上中国的锦衣绣服”,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样的状况?
⑶阅读材料三,说明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历史上欧洲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落,再到重建的过程,重新实现“欧洲梦”一直是欧洲人不懈的追求。
材料一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世界是欧洲的世界。欧洲的崛起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强盛的根源来看,欧洲在一段时期内主宰全球是历史的必然。
——摘自《欧洲崛起之历史分析》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主宰全球是历史的必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至少从两个方面回答 )
材料二“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绝望沉默,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众多古老国家和民族之中的所有欧洲人的处境,这就是日耳曼人各族在相互残杀使浩劫蔓延所得到的一切……我们必须创建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只有这样,千千万万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所以我对你们说:让欧洲站起来。”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演讲
(2) 材料二中导致“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绝望沉默”的事件指什么?为了实现“我们必须创建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让欧洲站起来”这一愿望,欧洲国家是怎样做的?
(3) 2014年4月习近平的欧洲之行使得“欧洲梦”与“中国梦”有了更多的交汇之处,在中欧的圆梦之路上都应该从历史中汲取哪些经验或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16分)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实践证明,牢记“赶考”告诫,保持“赶考”心态,发扬“赶考”作风,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在西柏坡讲话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是什么意思?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开始“富起来”的分别是哪一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从1949 年到现在,共和国走过了65年(截止到2014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5年的发展中,有成就有挫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第二阶段从1956 年到1966 年;第三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现在。
(2)材料二中所指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实现了哪些神奇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
(3)1976年以后到现在,党不断面临“新的赶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好成绩,试举一例加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新赶考”必须坚持一条怎样的赶考路?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1). 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哪一制度?依据材料概括出该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 针对材料二反映出的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隋唐时期创制了什么新制度?此种创新有哪些进步性?
材料三……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成为后代行政划分的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个制度”指什么?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这些新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和美国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说出:19 世纪60年代初期,俄、美两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阻碍?它们分别是怎样解决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退一步”反映了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退一步”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解说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苏联的“计划”方式指的是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苏联的“计划”方式在美国“行得通”的具体事例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这一事例。

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甲午以后,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多万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谈甲午战争
(1)结合所学回答,日本“把台湾夺到手”,“ 拿到中国2.3亿多万两的赔款”是怎样实现的?日本在哪一次战争 “输得很惨”?举例说明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侵略别国”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甲午战败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挫折。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则变得更为薄弱了。在这种形势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一例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付之东流”的“洋务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