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材料一:2013年10月,在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达成了250多项合作意向.其中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比重最高,多达115项.著名作曲家谭盾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节、智利圣地亚哥艺术节、澳大利亚亚洲艺术节等签约。
材料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曾多年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和买卖双方打交道,她认为,国外买家非常注重中国的原创作品,特别是新的表现形式和样式: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当代表达。
材料三: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中国文化贸易逆差还很大.分析原因时有专家指出:如果不真正按照文化规律、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不对现有传播方式,运作方式、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行一番深刻的改造,那么中国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趋势也是很难扭转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文化创新途径的认识。(9分)
(3)依据材料三,从哲学角度说明我国文化“走出去”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分)
材料一:一位中学生一次生日晚会就花掉了父母800元,还辩称同学过生日都是这样,否则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一位下岗母亲哭着诉说,孩子偷拿了她辛苦挣来的钱去买名牌运动鞋,在学校里非“名牌”不穿;还有些同学喜欢奇装异服、戴饰品、烫头发等;但绝大多数同学在消费时都能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自己的实际需要。
材料二:不少家庭开展了“家庭小会计”活动,让孩子当一个月家。这一活动令孩子们感叹不已,原来家里用钱的地方那么多,原来家里开支那么多。怪不得妈妈面对喜爱的衣服,摇摇头走开;爸爸的皮鞋没有光泽了却仍不肯换新的。有些学生过去动不动就要求父母买MP3、手机等,现在则宁愿参加一些“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不花钱的活动;即使偶尔和家人外出吃饭,也是主动要求父母“打包”,其他方面的消费也做到了精打细算。
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存在着什么样的消费心理?你怎样看待这些消费心理?
(2)联系材料二,分析中学生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由于近几年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部分地区发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下降。2007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猪肉价格一涨,苦了居民,喜了农民。农民有了按劳等值的收获,当然高兴。但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富了的城市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城市居民还是低收入者,面对十几元一斤的猪肉实在尴尬。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你对当前猪肉价格上涨原因的认识。
(2)简析猪肉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住在某著名小区的张先生是一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收入较高,其妻子是某一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主管,其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大公司上班,收入亦很高。他们的这套住房是一次性购买的。在双休日、节假日,一家三口常常租一辆舒适的旅游车在导游引导下观光旅游,家中一切杂务交给保姆处理。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张先生一家的消费类型和影响其消费的因素。
(共8分)文化的作用有什么?某中学高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举例论证。
甲同学:透过礼仪折射文化作用。奥运会上,欧美国家的颁奖嘉宾习惯以拥抱和吻面礼的方式对获奖运动员表示祝贺;来自泰国的运动员则习惯用“合十礼”向观众和裁判表示感谢。
乙同学:透过国歌印证文化作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以往的“奏国歌”改成了“唱国歌”,这一小的变动引起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的共鸣。他们起赞“唱”国歌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有助于提振全民士气,唤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丙同学:透过校园“读书节”说明文化作用。“读书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品位,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丁同学:透过“嫦娥一号”实证文化作用。“嫦娥一号”成功撞月,成为太空探索史的里程碑。它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问:甲、乙、丙、丁同学分别从哪些角度揭示了文化的作用?
背景材料: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辨题:思想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