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
| C.统治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
|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军队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
|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
| A.五四运动 | B.中共一大 | C.中共二大 | D.国民党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