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都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老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
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
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是供全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逐着我们的羊群。秘鲁送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非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园和香料园;……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顿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的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语
请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⑵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⑶由材料二看出当时英国的世界地位如何?
⑷材料三中“社会革命”指的是什么?“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人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摘自詹姆士一世《神权》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詹姆士一世的观点。
(2)判断指出材料二出自哪一重要文献,发表该文献的机构是什么?
(3)材料二中(1)、(3)、(4)、(6)几项规定试图从哪些方面达到何种目的?
(4)材料中(8)、(9)、(13)三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权利法案》的实施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拉斐尔《圣母与圣子》图二《论法的精神》图三中世纪圣母像
回答(1)拉斐尔《圣母与圣子》反映的是什么题材的绘画?从作品的名字和画中的内容看,此时的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对比图一和图三两幅艺术作品的不同,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论法的精神》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材料一、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引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二、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
──引自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材料三、我们党当前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引自毛泽东1945年11月7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
材料四、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引自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言论是指什么时期的事?
(2)据材料二说明,既然毛泽东说“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仍要如材料一那样让步?
(3)材料二中毛泽东说“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是指哪些“顾忌”?
(4)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仍说要“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5)材料四中毛泽东的出发点和目的何在?
(6)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毛泽东的言论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