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太简”,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支离”。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发明本心 | B.格物致知 |
C.知行合一 | D.致良知 |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
下图所示是1992年3月26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位置的一篇通讯报道的标题,与其内容最为相符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历史性转折 |
B.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
C.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第一批经济特区设立后,我国增设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 B.汕头 | C.厦门 | D.海南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幅漫画,画中诗写道:“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天安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大跃进” | D.“文化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