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被称为“荣光女王”,其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而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开始确立。……1689年,议会宣布威廉为英国国王,玛丽为女王,双王统治持续到1694年(玛丽二世去世),“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和传承,“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
——摘编自徐明月《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二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观察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对国际体系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王诗成《中国2l世纪海洋战略构想》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概述材料一中“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的有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论证材料三中三个时代论断的合理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文艺复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英、苏、中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拟定了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案。与会国并达成以下协议:一、鉴于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失败的历史教训,联合国大会重要决议只需得到会员国的2/3多数通过即可,大国为常任理事国并享有否决权,所有会员国必须接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束并予以执行。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以促进国际合作。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试各举出一例说明“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2)材料二中的“建议案”“协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宗旨的背景是什么?中国能出席四大国敦巴顿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杨)炎遂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
——《唐会要八十三卷·租税上》
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七十八卷·食货志二》
(1)概括材料一中杨炎两税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一条鞭法与两税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图为1998~2007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3)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背景?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信息?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社会保障问题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军功爵,鼓励杀敌求胜。其中秦国最典型。
材料三: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享有政治权利的资格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概述其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北魏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改革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威胁,扩大生产规模很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以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产,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建立在手工搡作、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尽管在一定地区和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各业综合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体系,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把保护所有者的权利放在首位,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但后来则呈现出从注重归属到注重利用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了土地租赁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起初都以地表的平面利用为主。……1896年《德国民法典》规定:土地得以地上权方式设定其他权利,使因设定权利而享受利益的人,享有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设置工作物的可转让或可继承的权利。1906年纽约高等法院在巴特勒诉边境电话公司一案中写道:土地的空间,与土地一样均系不动产,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上部空间的所有者,并且还享有将上部空间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予以独占支配的权利。
——《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材料三 1760—1844年英国圏地数

注:到1844年,英国60%的个体农民与土地逐渐分离,英国土地经营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人民公社的特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大二公”。“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全国平均28个半合作社并成一个公社,变成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比合作社时扩大了 10倍甚至几十倍。“公”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上: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甚至猪羊鸡鸭都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土地经营、利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英两国土地经营方式的相同点,试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