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
C.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 D.中国手工棉纺织价格下降 |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当时人们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97年,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出现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导致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是 :
A.推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
B.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
C.同邻国间经济合作过于密切 |
D.对科技的投资过大 |
以下关于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前提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②主要措施是抓住机遇,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措施来发展经济③新加坡、韩国是8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④西亚产油国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都已经迈入富国行列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