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
C.提倡“工商皆本” |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十二铜表法》中有多条这样的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以蛊术损害他人庄稼的,科处极刑;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施魔法或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上述规定共同体现了罗马法()
A.鲜明的宗教色彩 | B.同态复仇的原则 |
C.鲜明的等级特征 | D.轻罪重罚的特点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
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
D.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
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 )
A.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C.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则。”此次中美“会谈”( )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
D.取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