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己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 > Cl- |
如右图所示:△H1=-393.5 kJ•mol-1、△H2=-395.4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
B.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
C.C(s、石墨)==C(s、金刚石) △H=" +1.9" kJ•mol-1 |
D.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 |
B.高温高压有利于N2和H2转化为NH3(N2(g)+3H2(g)![]() |
C.打开汽水瓶时,有大量气泡逸出 |
D.氨水应密闭保存于低温处 |
某温度下,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平衡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值变化曲线 |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
C.a点Kw的数值比c点Kw的数值大 |
D.b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浓度 |
设反应①Fe(s)+CO2(g)FeO(s)+CO(g) ΔH=a kJ·mol-1,反应②Fe(s)+H2O(g)
FeO(s)+H2(g) ΔH=b kJ·mol-1,以上两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和K2,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
T/K |
K1 |
K2 |
973 |
1.47 |
2.38 |
1 173 |
2.15 |
1.67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0 B.在973 K下增大压强,K2增大
C.a>b D.在常温下反应①一定能自发进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焓减小的反应通常是自发的,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焓减小的反应 |
B.熵增加的反应通常是自发的,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熵增加的反应 |
C.常温下,反应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
D.ΔG<0的反应是自发的,因此在任何条件均可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