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情况表
年份 |
GDP |
财政收入 |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2002 |
10.2万亿元 |
2.3万亿元 |
56% |
2007 |
24.6万亿元 |
5.1万亿元 |
50% |
2012 |
51.9万亿元 |
11.7万亿元 |
43% |
注: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大约在65%~70%之间。
材料二 2013年广东GDP增长8.5%,成为中国首个超6万亿元的省份,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6964.4亿元,列全国第一。粤东西北12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均GDP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处于粤东西北“贫困圈”包围之中的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重镇,尽管富庶,在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后,已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等“天花板”问题,发展后继乏力。
材料三 近年来,G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人大工作方面勇于创新,亮点纷呈。如,推行法规草案提请表决前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制度,突破了以往由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起草法规的既定模式,建立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法规起草工作新机制;提前介入底线民生财政预算编制,在重大民生领域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建立人大代表在线交流平台系统,方便基层省人大代表远程参与人大工作,获取代表履职的有关文字图像信息资源;开展人大代表能力培训等。
(1)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谈谈G省人大是如何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围绕我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二小组同学对近段时间比较火的《我是歌手》、《妈妈咪呀》、《中国星跳跃》、《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我国新开播的综艺节目都是引进国外版权,同时还有许多电视台准备加入引进的队伍。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了两种观点。观点一:综艺节目在中国起步较晚,“拿来主义”是一个必经之路;观点二:盲目跟风引进国外节目,不利于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
选择一种你赞成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在“五水共治”中发扬这些“治水精神”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五水共治”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