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 
竹子的“私密生活”
⒈近年来世界森林面积正迅速减少,可竹林的面积却不降反升,被称作第二森林。竹产业作为绿色黄金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关于竹产业的一句话也十分有趣:年产十亿竹产品,不少竹海一根竹。
⒉竹子究竟怀有怎样的绝技,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注目与期许?答案都藏身在这些青翠植物少为人知的‚私密生活‛中。 
⒊超快的生长速度,便是竹子令人 感兴趣的‚私密‛之一。一棵树长成10米高,可能需要50年,而同样高的竹子却只需要约50天。 
⒋竹子虽然看起来很像树,但它的生长方式和树截然不同。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植物生长比喻成修建大楼的话,那么普通的树木就只有顶层一个施工点,可竹子却有很多施工点,每一个竹节都是一个生长基地,这些工地一起施工,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竹子这座大厦建立起来。 
⒌不过,一个有趣的疑问是,同为禾木科的小麦、玉米也都有类似的生长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些植物不能像竹子那样,最快时一昼夜长高2米呢?2012年,中国林业科学院的科学研究者们找到了其中的重要秘密——竹节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不仅分裂快,而且伸长的速度也快。这意味着竹子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植物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有趣的是,竹子是天生的伟大战略家,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竹节间不仅云集了大量的植物激素,还聚集着大量的唐以及分解糖的催化剂——酶,这些能量像是骆驼的驼峰,汽车的油箱,为竹子的‚狂飙生长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⒍竹子不仅生长迅速,还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秘密‚靠山‛就埋藏在苍翠竹林的地下,那就是少为人知的竹鞭(地下茎)。它们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 
⒎竹鞭是特别高产的。据统计,在适宜条件下,种植一株竹子,通过其地下茎的延伸及发笋成竹,不需要耕地播种,一二十年就能发展到数万根,这真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此,在合适的经营和砍伐计划下,竹林不仅‚砍不败‛,甚至会越砍越兴盛。以井冈山地区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里虽然砍伐了海量的竹子,但毛竹林仍以每年3%的速度在递增。比起地上青翠挺拔的竹竿,盘根错节的竹鞭不容易被利用,因此很少被人关注,如深藏功与名的隐士,默默支撑起伐不败的竹产业。
⒏竹子的这些小小‚隐私‛,展示了它的巨大潜力——在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木材稀缺的今天,‚以竹伐木‛已被视为一条光明坦途。竹林作为‚第二森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列与第①段画线句意思一致的是(      ) 

A.只要年产十亿竹产品,就会不少竹海一根竹。
B.因为年产十亿竹产品,也会不少竹海一根竹。
C.即使年产十亿竹产品,所以不少竹海一根竹。
D.虽然年产十亿竹产品,但却不少竹海一根竹。

 第⑦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竹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纵观全文,说说竹林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森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着深深的遗憾。

(2)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擦拭、敲打犁

谷雨时节

  

  

  

冬天

新铸犁头

(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4)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简与俭

马军

①"简"与"俭"二者无疑是一对近义词,但仔细分辨,二者也有差异,"简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喜爱和追求的是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生活,而"俭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源于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而进行的自我约束,对物欲和享乐的坚忍和克制。

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与其由于奢侈骄纵而逾越礼节,不如节俭固守本心。韩非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出,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论述,角度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俭朴"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富家子弟,自小就在锦衣玉食的家境中长大,他不知前辈创业的艰难,每天要吃纯肉馅的饺子,而吃饭时又总是将每个饺子的边儿咬下,他家的仆人默默把这些边儿收拾起来。后来,由于天灾,这个家庭破落了,原来衣食无忧的阔少沦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天,他极度饥饿的时候,爬到原来那个仆人家的门前,仆人拿出饭食递给他,他猛吃一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当他问及是什么时,仆人感慨地说:"这不就是你过去吃剩的饺子边儿吗?"故事是虚构的,但它讲述了一个道理,俭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包含着高深的智慧。

④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就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智慧老人。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并郑重叮嘱:"日后寇准为官,如果忘了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你就把这幅画亮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了好多同僚,并大摆筵席。就在这时,老仆人拿出这幅画来,毕恭毕敬地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此时,过去生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再三拜过,从此勤于政务,俭于生活,勇于担当,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

⑤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殷殷叮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亦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钱再多,一天也只能三餐,大厦万间,酣眠不过五尺。《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简与俭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节选自《杂文选刊》2020年12期,有改动)

(1)下列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简朴",要把"简朴"作为省时、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B.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俭朴",要对物欲和享乐保持坚忍、克制,要自我约束。

C.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降低物质生活要求,用节俭的生活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D.俭朴不只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倡导的文明准则。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比较了"简朴"和"俭朴"侧重点的不同,起到了引入议论话题的作用。

B.第③段虚构了富家子弟的故事来证明观点,这里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讲述的寇准成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属于事实论据,这是从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

D.第⑤段引用《诫子书》和《朱子家训》中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富家子弟落魄后,觉得以前吃剩的饺子边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因为前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B.北宋名臣寇准之所以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与他为官时谨记母训,富贵后不忘贫寒,勤于政务密不可分。

C.《易经》所谈到节俭的三种境界是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文章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D.文章告诉我们:简与俭永远不会过时,成功往往由勤俭而起,破败往往由奢侈而起,我们应该过简朴、俭省的生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 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德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 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烧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厖"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3)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无人驾驶"闯入"出租车

张配豪

呼叫出租车,结果叫到的是一辆驾驶座没人的车--曾经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奇幻场景,将在我们身边发生。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路,你敢坐吗?"无人驾驶"这个已经讲了几年的故事,会如何颠覆我们的出行体验?

北京尝鲜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10月10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全面开放以来,高峰期单日订单量超2600单,单个站点单日订单量高峰600单。记者日前也实地"尝鲜"了一把。

在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北京市亦庄的一个虚拟站点,记者通过手机下单预约试乘,下单之后20分钟左右,出租车就到达指定位置了。进入到自动驾驶的状态后,在拐弯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即将右转,乘客可以对车辆下一步的操作有心理预判。同时,在路上遇到的两边车辆、行人、自行车,在这个屏幕上都会呈现。

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相比由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它多了一份"顿挫感"。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百度无人出租车这次开放的站点目前一共有15个,分别位于海淀区、大兴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且运行时间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或者上下班时段就无法进行体验。此外,运行车辆比较少,根据网上一些用户的反馈,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虽说是无人驾驶,但百度无人出租车上还是配备了安全员,副驾位上放置有安全器材。原因在于,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届时要安全员介入操作,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目前接单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采用的车型均为林肯MKZ,在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们相当于"眼睛",能够识别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及路标等。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测试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段时间以来的测试,也确实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国内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存在技术差距、法律空白以及适用体验性差等。

近日,东莞一辆正在进行试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被撞,引发网友热议。

10月11日13时52分许,在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滨河北路和南门路交又路口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从行驶记录仪看到,一辆白色SUV横向驶出,连撞两台小车。其中,被撞的一辆汽车车身上喷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字样。最终,凤岗交警认定,肇事的白色SUV车辆负全部责任,被撞车辆无责任。

视频显示,事发过程中,涉及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通行路口时没有刹车减速的迹象。有网友称,该车标着"无人驾驶",还有安全员,看到有车来撞,而且还是路口,难道就不会自动或人工刹车减速吗?此外,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如果无人驾驶车辆(有安全员)撞车,又该如何判定责任呢?

对此,有律师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尚属新技术,目前法律并未有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应规定。现在所说的无人驾驶技术,安全员的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因此,按照当前法律,该事故责任依然是在安全员身上,若是申请路段测试的车辆,赔偿的责任则由申请方承担。

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多远

抛开技术和法律层面,从车本身到周边的基建、民众的接受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要真正大规模普及,还面临多少挑战?

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成本是第一道难关。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想要成功,实现单车盈利是必要前提。"除了安全员,还要承担车上那么多传感器的成本,目前成本在60%左右,所以还没办法盈利。"

除成本外,政策也是自动驾驶落地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2座城市和地区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持。除了路测的支持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还发布了地方政府版的产业扶持政策,自动驾驶产业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城市名片"的竞赛。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21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不能说明百度无人出租车在技术层面不完善的一项是   

A.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B.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安全员介入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C.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D.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度这次所谓的"全面开放"其实多少有点夸大的意味,至少在目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产品运营层面,皆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

B.传统车与无人出租车(有安全员)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按照当前法律,安全员应负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C.百度无人出租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在安全性方面比传统车子高得多。

D.针对无人驾驶国家会很快立法,车本身技术问题也会很快解决,因此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

(3)怎样才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普及,真正商业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