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麦黄草枯说布谷
李明官
①芒种时节,南风悠悠,熟麦飘香,一声声布谷鸟鸣如急促的上工号子,催得农人们脚板子不沾地.割麦如救火,他们和布谷鸟一样懂得这种简朴而精深的哲学。
②在乡下,最令人快慰的莫过于在一阵阵麦香里感知布谷鸟一声紧似一声的敦促。那是一种自由、舒散,让人怀着感戴的心情去凝听的天外之音。刚从这一片林子里响起,又在另一处田垄上回荡。隐隐悠悠,或徐或疾,在仲夏的西南风中润染开来,又悄然隐于窸窸的麦浪之中,如清清渠水渗入干裂的土地。那种充满灵性的喊叫,纯净坦然,深沉凝重,远不似麻雀檐下之语的琐碎,喜鹊枝头之噪的乖俏,更不若娇怯的黄莺,仅为一己的情爱而歌。它关心着农事,没有半毫私心。它的焦虑的啼鸣不是以喉管轻巧地吟出,亦不是自舌尖悄然滑落,那急呛、紧迫的上工号子浓缩了人世间太多的忧患,是用心血写出来的,膜拜土地的人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③布谷催种,始于春分,麦熟尤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麦收一场是要让人脱一层皮的。嘎巴嘎巴弯下的古铜色脊梁,鼓凸的青筋和干裂的嘴唇,无不诠释着稼穑的艰辛。而农人们一颗颗疲乏的快乐之心却随着布谷鸟的兴奋之鸣,在高大结实的麦草垛上舞蹈。一个寂静的夏日正午总如一幅精美的油画般,在我记忆的晴天里翻晒。那时,太阳的神辇从一望无垠的麦地上驶过,饱满的麦粒在明艳的阳光下发出响亮的簌簌声。这一片庞杂浩瀚的庄稼之音间以一两滴布谷鸟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清啼,真让人不知其情之何以移,其神之何以旷。
④夕暮时分,谁家乖巧的孩子挎着竹篮,拎着水罐,为在地里挥汗如雨的父母送饭茶来了。孩子一放下手中的东西,便懂事地蹲上畦子,细心地捡拾割落的麦穗。忽然,头顶上灵性的布谷鸟以一串精绝的号音诱惑着,孩子拿着麦穗的手慢下了,他按捺不住天性的好奇,歪了草帽,眯缝着眼,迎着刺目的阳光去搜寻这灵物。坐在田埂上嘎吱嘎吱嚼着咸菜下饭的父母,以一种和悦而憔悴的神情幸福地望着。这场景,总使我怀念起优雅的《诗经》里“以其妇子,饁彼南亩”、“有嗿其饁,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这样古朴淳厚的图景,古今的劳作竟是这样令人心动地一脉相承呵。
⑤布谷鸟作为季节的信使,一直在农业这部厚厚的辞典中穿梭忙碌。而把它作为一种物候,一条农谚,一句良言并与之厮守了整整一辈子的庄户人家,却鲜有能准确地道出它的真名实姓的。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甚而近乎残酷了。桑梓父老惯常以“麦黄草枯”称之,盖因其鸣相类也。我曾拽住斜对门深谙农事的麻老队长搭在肩头油腻腻的粗布大褂,讨教这忧心如焚的生灵的名字,麻老队长一脸茫然,最后不耐烦地丢了句:“连噗咕噗咕都不晓得,真是的。”我愣愣着,恍然有了一种被朝夕相伴的朋友遗弃的失落。
⑥其实,布谷鸟是从远古洪荒,从厚厚的线装书中扑愣着翅膀,诚心诚意地向我们啼唱过来的。《曹风》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桑榆乃家园之树,可以想见,布谷鸟和我们曾经是多么要好的近邻;《离骚》却每多伤春惜时之慨叹:“恐鹈鳺之先鸣”;李太白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道尽了人生离愁、世事沧桑;而崔涂“杜鹃枝上月三更”又在这凄清的鸟声中倾入了日暮乡关故家月明的万般无奈。
⑦在布谷鸟众多蕴含着丰富内涵的雅称中,我对杜鹃这个名字情有独钟。这纤纤巧巧的名儿惯常为农家姑娘所用,每念叨起这清脆悦耳的名字,眼前便会出现一堵院墙,一株向日葵,一扇低矮的蓬门吱呀而开,一位扎羊角辫,穿红衬衣的村姑,拿着草绳和镰刀,匆匆奔向新割的麦地……
⑧“麦黄草枯,麦黄草枯,”这不知其源,亦不知其终的鸣叫,如一脉地气,一缕阳光,一阵南风,一垄麦香,越过时空,铺展在高远的天宇,辽旷的田畴,一直抵达我们的心灵。(选自((与理想主义者喝茶》,有删节)本文中布谷的形象与传统文学中的布谷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文章第四段对一个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文章最后不以有据可考的名称称呼布谷,而呼之以“麦黄草枯”,这样结尾有何用意?(6分)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第二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将布谷与麻雀、喜鹊、黄莺等鸟儿的叫声进行比较,突出表现了布谷声轻盈悠扬的特点。 |
B.第三自然段在描写农人们劳累而快乐的麦收中,用通感手法嵌进布谷清亮的啼啭,使布谷声充满质感,触手可摸。 |
C.“与之厮守了一辈子的庄户人家”竟不能道出布谷的名字这一细节,表现布谷在日常生活中因普通而不为人知。 |
D.文中引用了许多我们传统诗歌中关于布谷鸟的表述,既丰厚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又将主旨引向深远。 |
E.“杜鹃”在布谷鸟众多雅称中最得作者青睐,缘于作者早年的甜美记忆而留在心底的、对女性美好形象的联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3、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下列对“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
B.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
C.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
D.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下来考察。 |
下列对“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B.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
C.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 |
D.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不同,按照自身的反应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
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确立“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和谐 是健康的根本。 |
B.《黄帝内经》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与医疗经验有机结合,为中 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
C.《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 观点是相同的。 |
D.《黄帝内经》认为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
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
B.蚁族是居住![]() |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
“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
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 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时城市中 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 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 |
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湖畔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选自《散文》2002年第3期)在作者的想像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⑴经历了什么?
答:
⑵等待着什么?
答:第⑧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答:第⑨段中作者提出等待“生命的极致”,请结合本段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对“生命的极致”的理解。
答: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由实而虚,设想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形,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不懈追求。 |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表现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赞扬它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已成为与铁椅融为一体的见证者。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
D.第④段“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中把“斑驳的锈迹”喻为伤口、印记,暗示铁椅历尽沧桑、目睹过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
E.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对生命极致到来的等待寄托到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铁椅的守望上,启发人们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微。 |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迷。 |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经专业训练。 |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