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红”遍海内外。
材料一 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是汇聚精神力量的最终归宿。中国梦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标明了价值理想。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汇合点,为形成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磅礴力量提供了聚焦点,是当代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材料二 8月18日,2013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梦为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材料一:汽车制造业是我国的年轻产业,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明显的弱势。但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民族品牌奇瑞、吉利、长城等纷纷公布和实施自己的海外战略,甚至要进军欧洲和北美市场。
材料二: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的好处不是来自绝对优势,而是来自比较优势。
(1)结合材料一,说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异同。
(2)任何国家只要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参与国际分工,就一定会获得好处吗?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股价暴跌85%,经济整体上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实施“新政”。他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而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凯恩斯革命则在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依据。
试举“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一个实例,简要说明“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经济危机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遇到了极大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一些经济学家主张其他国家也应采纳这一模式。但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陷入近3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事实证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联系材料,分析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道理。
(2)鉴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民 主 集 中 制 |
表现 |
内容 |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
① |
|
② |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划分职权 |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材料一: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9年期间,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3%、8.3%、7.1%,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所占份额由68.4%下降为35.4%,建筑业和运输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也大大增强。
结合所学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