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一个年轻人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或“2+6”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金点子为当地政府节约了再造一座大桥的上亿资金。故事告诉我们
①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资源比开发资源更重要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功能时常大于整体功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区别在于: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
B.联系的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 |
C.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表面的 |
D.是否有人的实践参与 |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的哲理有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②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