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传递,你认为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核酸复制来实现的 |
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须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完成 |
C.信息传递也普遍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如草的绿色引来食草动物的采食 |
D.信息传递还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
人类有一种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半乳糖在正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丙),才能氧化供能。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有:
已知分别控制酶I、酶Ⅱ、酶Ⅲ合成的基因A、D、E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细胞内的酶量与相应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比。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进行一项调查活动,下表是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由此判断,他们的目的是调查半乳糖血症的。
![]() 表现型 |
10区 |
11区 |
12区 |
合计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正常 |
||||||||
半乳糖苷症 |
(3)下面是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和他的父母及纯合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高,酶活性越高)。请分析该表并回答:
平均活性mmo1转换(小时·g细胞)(370C) |
|||
酶I |
酶II |
酶Ⅲ |
|
正常人(AADDEE)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男患者 |
0.06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①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此类遗传病不仅表现出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人群中,共有种基因型的个体,正常人体内的三种酶的平均活性共有种情况。
②该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为;该患者的母亲已再次怀孕,家族中无红绿色盲(基因b)病史,则胎儿的基因型为AaDdEEXBXB的概率是.k^s*5#u
③若该患者经基因治疗康复长大后与一个酶I、酶Ⅱ、酶Ⅲ的平均活性依次为0.11、2.6、0.32的女子结婚,却生了一个酶I、酶Ⅱ、酶Ⅲ的平均活性依次为0.11、4.9、0.33的儿子,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患者体内发生了,产生了基因型为
的精子,且这种精子完成了受精作用。
下图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在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中,最可能采用的基因运载体是;常用的受体细胞是.
(2)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过程中,若受体细胞为体细胞,则过程⑥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和;要确定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则应用、荧光分子等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测。
下图甲表示从青蛙体内分离出一部分新鲜的腓肠肌及相连的部分神经组织,图中a为神经纤维与腓肠肌细胞的连接处。图乙是图甲中a部位的放大图,其中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假设在实验过程中,适宜条件下肌肉和神经组织均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利用上述材料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2个微电极置于上图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微电流间歇性刺激e处,结果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B.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与c点之间的某处(d),重复A实验,结果与A实验相同;说明阿托品溶液阻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而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C.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其意义是保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其分解,则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破伤风杆菌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而引起同样的效果,说明甘氨酸能导致下一神经元抑制 |
D.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了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断兴奋的传递,导致重症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这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
右图表示某细菌的生长过程中,在X点将细菌移入与先前营养条件不同的环境后,细胞数、RNA、DNA和蛋白质的相对数量变化情况。对该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X点前的细菌处于生长的对数期
B.X点后的细菌数量增长减慢与酶合成调节无关
C.XY之间的细菌大量合成多种酶和初级代谢产物
D.若③为DNA的相对数量,则①为RNA的相对数量
右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的一个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麦的维管束鞘细胞中可以进行①~④的全部过程 |
B.过程②和④分别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
C.细胞内持续伴随着“光能→……→热能”的转换 |
D.过程③中[H]被氧化后的产物会继续为叶绿素a提供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