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实质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
C.否定封建特权 | D.宣扬《圣经》精神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私欲,后者提倡思想自由解放
②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王权的压制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苹果公司原总裁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因为苏格拉底认为(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人生而自由平等” |
C.“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 D.“追求财富是上帝的恩赐” |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逻辑三段论 | C.理念论 | D.美德即知识 |
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