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
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11分)
材料三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材料一:参阅右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
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
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
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
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
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面三幅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图一是市坊整齐划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二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图三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图。
请回答:材料中三幅图片提供了什么相似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研讨会拟定一个最佳题目,并说明理由。(8)
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潮:中国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未能掀起如欧洲启蒙运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试结合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状况,分析评价这一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