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关于“春运一票难”的主题阅读
每年春运,“回家”的问题,都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亦不例外。
【春运现象】   
2014年春运全国客运量达到36.23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铁路总局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给民众交了个底,铁路共有2.578亿人的运能,承担社会总运量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就算所有火车票售罄,也还有30多亿人买不到。
【一票缘何难】
首先是运力短缺影响。铁路从来都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票价低、相对安全、舒适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出行的首选,所以在小长假、黄金周、春暑运等时段,客流都会聚集铁路。但是铁路运能是一定的,客流高峰期还是有很多人会买不到火车票。
其次是市场机制影响。多年来我国实行铁路低票价,所以大量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愿意出更多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回家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再次是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类人才和打工一族,开始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向东部,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和聚集。在春节期间这些人员中的绝大部分如朝圣般的回家,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漂泊在外的打工一族具有宗教情结般的信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
最后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地方发展差距拉大是导致春运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试问,能在家里把钱挣了,哪怕少挣点,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拼天下,可是在家里和出去打工的回报超过三倍的时候,你还能坐在家里打工吗?其次是教育,学生占到春运总人数的30%,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在春运期间显得很扎眼,为什么我们都要去大城市上学,因为太多的好大学都在大城市。
【七嘴八舌】
火车票“一票难求”,到底何时能解决?
一、网民的诉说
1楼:我国人口多,这是很多现存的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口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谁也不能!!
2楼:车太少,就是供小于求,这个问题的话,铁道部可以兴建铁路,但是工程巨大,而且春运这种高峰又不是所有时间都会出现,建了那么多,平时没人坐,岂不是又浪费了资源?又为难了吧。所以解决火车票“一票难”问题还需很长时间。
3楼:“一票难求”问题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根源在于铁路,比如铁路体制僵化、“铁老大”垄断思维作怪、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等。总而言之,铁路就是产生“一票难求”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官方的诉说
针对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说:“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胡亚东认为,一票难求折射出的不仅是铁路运输能力问题,还是市场行为和旅客选择的问题。在春运期间,旅客的选择可能高度集中于某一种运输方式,致使这一种运输方式压力激增。应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发挥社会综合力量,逐步解决一票难求问题。
三、专家学者的诉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春运时民众买不到火车票是因为火车票价格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火车票应当涨价,抑制需求。
评论家徐向荣认为“一票难求”更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交通问题,将“一票难求”的责任全部归罪于铁路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铁路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试图在短时间内解决“一票难求”的一蹴而就想法,都是极不现实的。只有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上面几则材料,说说为什么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楼网民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是控制“一票难”问题的唯一办法。
B.2楼网民认为扩建铁路是理想的解决“一票难”问题的办法,但是不现实。
C.3楼网民认为要解决“一票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革铁路制度,改变铁路人的思想。
D.评论家徐向荣认为解决“一票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所提出的“春运时,火车票应当涨价来抑制需求”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为解决铁路“一票难”问题提几个对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完成小题。(共9分)
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
①前两天,妻子从超市买回一袋牛肉干,正面的包装精美考究,还印着“中华老字号”、“重庆特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之类响亮的名头。我觉得一袋牛肉干用不着这么多的头衔。妻子见我一脸的不认可,笑着说:“就买给你长见识,这是叛徒专用品!”这怎么回事?仔细察看,印在背面的介绍上有这么一段“精彩文字”:“据著名历史小说《红岩》137页记载,1948年重庆地下党甫志高曾买XXX牛肉与新婚妻子告别。”
②天啊,果真是叛徒最爱的食品!
③商人包装自己的产品真无所不用其极。将《红岩》这部革命题材小说,变成“历史小说”,仿佛就成了“有史为证”,还写上“137页记载”更是板上钉钉了。但小说中甫志高因此而暴露行踪,被捕叛变,致使江姐入狱,重庆地下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等等恶行,商家却只字未提。【甲】看来商家是认为“中华老字号”之类的牌匾实在太多太滥,所以才挖空心思,另寻卖点,印上叛徒之最爱的广告词!
④商家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这样的人为自己的产品代言?难道不怕因此而砸了牌子?殊不知,在商场上知名度就是金钱,产品的广告代言攀附名人成风,以请到当权政要、走红明星代言为荣,实在找不到,只要史上有名,也就不管其香臭。这样的例子天天摆在眼前,让我们处处看到争夺名人的活剧。【乙】现在又添一公案:叛徒甫志高所爱的牛肉干!
⑤没法下咽,不得不写下这些文字。
⑥商品经济,追求利润,花样百出,但不能没有底线!凡进过学堂的人都知道,盗泉之水不可饮,嗟来之食不可吃。【丙】虽说为商者,凡事似乎都可商量,但是不辨是非善恶,没有道德底线的商家,一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⑦如果说商人重财轻义,那么监管者呢?这里有两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一是监管者根本就没有审查过这段文字,对商家的宣传监管缺位;二是监管者缺乏应有的文化修养,他没读过《红岩》,根本不知道甫志高是谁,还以为这牛肉干和《红灯记》里李玉和举着的红灯一样,都是革命的传家宝呢!
⑧当下,过街老鼠往往能“招摇过市”,为什么?因为它们都知道要披上件“历史”、“传统”的外套来包装自己,最差的也找到“甫志高”当亲戚!市场上出现这种极不严肃的商业宣传,实在是文化的悲哀。
(作者:叶延滨,有改动)
请以文中“牛肉干”的包装为例,分析商家包装自己的产品都使用了哪些手段。
答:
“襄阳有诸葛亮的隆中,南阳也有诸葛亮的茅庐;争西门庆,也争潘金莲;还有杨贵妃吃过的荔枝,武大郎卖过的烧饼。”这句话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答:这句话应该填入处。(只填序号)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杜绝“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这类极不严肃的商业宣传?请你从消费者的角度再提出一条建议或措施。
答:

阅读《老北京胡同的名称》,完成小题。(共11分)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
①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北京的胡同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城市交通的脉络,也是京城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的名称纪录着北京的城市历史、市民的社会生活,其由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②以地标性建筑命名。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因而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
③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曾是明代都察院的所在地。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同样历史悠久。像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定名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
。将人名作为胡同名儿,大多缘于其人物名声赫赫。比如刘兰塑胡同是为纪念元代雕塑家刘兰而得名,三不老胡同(原名“三保老爹胡同”)则因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得名。与“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要多得多,像蒋家胡同、方家胡同、赵家楼胡同、毛家湾胡同、祖家街等等,都是相应姓氏的显赫人家在那里居住过。
。明代被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厂” 兴“市”旺,这些市场、工厂、作坊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所以老北京很多叫厂、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打磨厂街、盔甲厂胡同、油漆作胡同、糖坊胡同、烧酒胡同、米市胡同、灯市口……透过这些胡同名称,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它们当年的热闹与喧器。
⑥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因为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相依相伴,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水是生命之源,胡同生活自然离不开水井,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来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另一种情况是胡同“长”啥模样,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三转桥胡同、羊尾巴胡同、耳朵眼胡同……这些胡同名儿既形象又生动,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
⑧胡同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博物馆,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记载了北京城的历史影像,反映着老北京都市生活的风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老北京的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不少胡同的名称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这其中就包含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请在第④、⑤、⑦段横线处分别填写一句话,正确概括该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字)(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说说老北京胡同名称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
胡同名称是北京地理史貌的“活化石”。元、明时期的北京城,水源丰沛,河溪众多,因此留下很多河、湖、湾、池、沟、淀、滩、海、潭等与“水”有关的胡同名称,如北河胡同、西湖营胡同、毛家湾胡同、北池子大街、南深沟胡同、大川淀胡同、沙滩北街、海滨胡同、龙潭路、南河槽等,尽管如今这些胡同早已滴水难觅,但它们的名字已成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镜像,映照出其沧桑变化。
答:
就文中提到的“胡同名称保护”而言,下列哪种现象最应引起关注:(只填字母)

A.北京的一些著名的老胡同和街巷,虽然己被划入旧城保护区,但它们也在不断地被修缮、改建中,悄然改变了原来青砖灰瓦清水脊的模样。
B.有三十多条胡同的名称从元朝、明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像砖塔胡同、门楼胡同、翠花胡同、绒线胡同、史家胡同、灯草胡同等。
C.“文革”期间,曾用行政命令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胡同名称上,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胡同又恢复了原名。
D.驴市胡同变成礼士胡同,狗尾巴胡同改成高义伯胡同,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一些胡同名称的雅化消解了原名中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协管何大拿》,完成小题。(共15分)
协管何大拿
贺敬涛
①何大拿五短身材,胖,脖子几乎与脑袋粗细,四颗门牙特大,嗓门也高,面凶。
②何大拿原在一家机械工厂做大修钳工,人很牛,遇事连厂长也让着他。
③大拿牛,是因为他有绝活。
④车间里的机床,大大小小几十台,何大拿像了解自己孩子那样熟悉。坐在车间一角,大拿端着茶缸子正喝水,忽地站起来,一把推开小徒弟:“三心二意干啥呢?传动齿轮松了都不知道?”关了车床,打开盖子,果然。
⑤人家修机器,都要打开检查判断,可大拿却不,他只消用耳朵听,小毛病一听就知,中医上叫“闻”。更绝的是“悬丝诊脉”,大拿取一把螺丝刀,刀头放车床上,刀把儿放耳朵旁,机器最低速运转,这时厂长、调度都站在一边,大拿眼睛微闭,只有四颗大牙露在外边,像一个海狸先生。
⑥只一刻,大拿站起来拍拍手,大声说:“变速箱顶丝松动,造成齿轮窜动。”打开,一点不差。
⑦风光的日子说话间就到头了,车间数控化改造,大床子清一色的计算机控制,几个文文弱弱的眼镜后生成了专家。何大拿很落寞、很抑郁。恰好到了退休年龄,大拿于是光荣退休。
⑧闲下来,大拿很不适应,老发脾气。儿子去找镇综治办的朋友,正好小镇上要招个协管员,大拿一听,立刻乐了。
⑨第二天,大拿上岗了,戴个红袖标,拿个小红旗,很神气。
⑩大拿的管理地界是小镇丁字路口,临着路口的是菜市场,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很严重。小商小贩大都是龇牙人,看到何大拿,不怀好意地笑:“瞧,一个胡汉三呀,呵呵。”
⑪大拿装没听见,腆着肚子:“那个谁,说你呢,占道了!往后退!”占道的是个老大娘,车子往后退了退。
⑫可几个年轻后生笑嘻嘻地不买账,一个后生声音挺高:“街道宽得很哩!快赶上长安街了,退什么退?”说完,还拿把明亮亮的西瓜刀在眼前比比画画。
⑬何大拿不含糊:“小伙子,这西瓜刀利吗?”“利呀!杀人都唰唰的。”大拿哗地把上衣一扯,瞪着眼睛:“我不信!你用大爷的脖子试试!”龇牙后生知道今天碰上真正的龇牙人了,嘟囔着退回去了。
⑭夏天一个周六的中午,人都昏昏欲睡的,一个小男孩手里拿根冰棍一边吃一边过马路,一辆轿车飞奔而来,何大拿大叫一声冲了过去,一把推开男孩……男孩得救了,可何大拿的肋骨却断了两根。男孩是那个龇牙后生的独苗。
⑮那辆肇事车一溜烟地跑了,案子陷入了困境。
⑯躺在医院的何大拿对派出所的同志说:“那是辆奥迪2.4,我值班的时候听过它路过小镇的声音几次,应该是本县的车,三年车龄。”
⑰小县城就七辆奥迪2.4,派出所的同志很快就找齐了。
⑱大拿被担架抬着来到派出所,帮助抬担架的是龇牙后生和小商贩,脸上都透着关切。民警说:“大爷,你咋识别肇事车辆呢?”大拿静静地说:“让他们发动车!”大拿停了一下,又说:“不用单车发动,麻烦!一起吧!”
⑲七辆车轰轰隆隆响起,大拿微微闭上眼睛,只有四颗大龅牙露在外面,像个可笑的海狸先生。
⑳只10秒钟,大拿睁开眼:“停吧,第五辆!发动机传送皮带刚换过,有点紧。”
21司机当即就招认了:“凭听机器声音就能知道什么车,车里有什么毛病,大爷神人呀,服了!”
22大拿再上岗时,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戴着红袖标、拿个小红旗、龇着牙的何大拿刚一出现,小商小贩就齐齐站立,一起鼓掌致敬。
23大拿很受用,背着手,脸仰得很高,龅牙显得更大了。
24一位大姐正在龇牙后生摊上买香蕉:“哎,那大龅牙老头,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个舍身救小孩的神奇老人吗?看着咋那样凶相哩!”
25龇牙后生当时就不干了:“说什么呢?你满世界找找,还有这么慈祥的老头没!我的香蕉你放下,给再高价也不卖给你了,感情!”
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商贩们对何大拿的情感、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请根据第⑨-25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与何大拿相关的事件
小商贩的行为表现
小商贩对何大拿的态度

不买账,比画西瓜刀
抵触,不服管
救小孩后,辨认肇事车辆
帮助抬担架

身体恢复,回到协管员岗位

敬佩
买香蕉的大姐说他“凶相”
当即反驳,中止生意

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③-⑥段为什么要写何大拿的“绝活”。
答: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何大拿”这一人物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的。(不超过150字)
答:

阅读《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完成小题。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但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比如尊师重教,就要注意批判地继承。不久前,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身着灰色长衫,双膝跪地叩首,双手奉茶谢恩,跪拜老师。此事引发强烈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如此跪拜是一种倒退。
③“我们拜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传统文化。”凤凰岭书院跪拜者这样的自说自话,遭到了广大网友的非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跪拜这种现象?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内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在今天,跪拜早就背离了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还增加了庸俗的江湖气息。这不是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是落后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
④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能完全照搬历史。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就应该继承和发扬。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谨慎对待。
B.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没有必要传承。
C.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而要去粗取精。
D.跪拜是传统礼仪,学生给老师行跪拜礼是表示尊重,应该完全照搬。

下面一则材料,如果作为论据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请你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为材料加上首括句;(2)在材料后加两句话,分析这则材料并得出结论。
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牌。广告牌上包含“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熟悉的典故。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是: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答:(1)
(2)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表明你对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态度,并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山东济宁是孔孟故里。当地政府计划斥资300亿元人民币在济宁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其理由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一旦建成,就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答:

①织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在中国数千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令当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尽的神往。宋锦是丝绸的一种,因其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它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华而不炫、贵而不显,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宋锦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由于工艺复杂,产量较低,一般不作为衣料使用。而这次领导人却把宋锦这一“非遗”穿在身上,在APEC舞台上盛装亮相。宋锦是如何登上APEC的呢?中国十佳设计师楚艳介绍,按照北京APEC会议组委会要求,此次参加APEC的领导人服装一定要适合国家级礼仪场合,既要严谨庄重,又要包容大气,既要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又要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宋锦的特征与组委会的要求完全吻合,所以被确定为“新中装”的制作面料。
请结合两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2014年APEC“新中装”选择宋锦作为面料的。(3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