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X、Y染色体(如图)有同源区段(Ⅰ片段)和非同源区段(Ⅱ1、Ⅱ2片段)。有关杂交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对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一 |
P:刚毛(♀)×截毛(♂)―→F1全刚毛 |
杂交组合二 |
P:截毛(♀)×刚毛(♂)―→F1刚毛(♀)∶刚毛(♂)=1∶1 |
杂交组合三 |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
A.通过杂交组合一,直接判断刚毛为显性性状
B.通过杂交组合二,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Ⅱ1片段
C.Ⅰ片段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D.减数分裂中,X、Y染色体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Ⅰ片段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B.种群在理想状态下呈“J”型增长 |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 |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D.调查某种老鼠种群密度期间有大量个体迁出 |
某一生物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 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
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 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
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 B.性别 | C.出生率和死亡率 | D.种群密度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