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然而,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完全出人意料:“与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到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反差,着实让人心存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说,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变暖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气候变冷”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比如,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
实际上,两者都广受质疑。“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我们希望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第 08 版)
下列有关“气候变冷”与“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全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B.“气候变冷”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法国、美国一些冰川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地球现在已开始降温。
C.曾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在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这是气候变冷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D.“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将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再次提前到“最快2013年夏季”。这一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B.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
C.IPCC发布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D.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对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科学研究必须对真理负责。
B.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
C.地球约45亿年历史,但如果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气候的变化,结论是片面的。
D.依据“极为普通”的1℃上下温度的波动妄下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言志”观念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又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我们不妨以“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达致“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早期的“诗言志”还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但它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后,“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采诗”和“献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社会礼乐制度规范和仪式运用规则赋予了诗乐以意义和价值。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诗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献诗陈志”的礼乐教化增强了诗的社会性功能,文学观念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这里获取实践理性经验。“赋诗言志”的春秋诗教赋予了诗的独立性价值,文学观念的私人化倾向可以从这里开放出个体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奇葩。当诗获得独立价值并与个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独立的文学观念也就同时发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威仪”和“气志”,并指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术路径,将重视集体仪式的传统诗教改变为重视个体人格修养的新诗教,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无论道家、墨家,还是后起的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并循着各自的学术路径来表达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探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和建构过程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诗言志可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诗言志”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B.我们从“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中,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孔子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
D.“罢黜百家”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诗言志”虽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但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我们仍可视其为“千古诗教之源”。
B.西周时“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这使“诗”的社会性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乐的束缚。
C.通过“赋诗言志”和“礼仪之辨”,“诗”的独立性价值得到凸显,这为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D.孔子将“诗”与个体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概括“诗言志”观念的演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C.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D.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山村弦歌①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2)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3)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4)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5)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6)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7)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8)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9)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牻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0)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11)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12)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13)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选自2012年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牻(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⑽段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 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后面题。
孩子,请你搬走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身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
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承担一个成人该担负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5岁的时候,你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来给你;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的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此糟糕,为什么不多寄些营养品?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我爸妈早已给我备好了买房的钱,我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习惯了听你的盼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滴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照料。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时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样的景况,终于让我连一丝的微笑,都无法挤出。我发现,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愈是潜滋暗长,无沿无边。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照料孩子?当时的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原来当我们老掉,依然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养了一只寄居的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的骨头,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佚名/文,选自《小品·美文》2010年第9期,有改动)
你怎样理解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一句中加点的“残忍“一词?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请你搬走的决定,你会怎么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