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把“幸福”当成公共政策标准
倪志良
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经济学中有一种假设,认为“收入=效用=幸福”。其理论内涵为:理性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追逐“效用最大化”。民众收入越高,可拥有和消费的商品组合也越多,由之获取的效用便更大,自然应当更幸福。
然而,这种貌似完美的逻辑,却被多国的发展实践无情击破。有调查显示,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6倍,而平均的生活满意度却几乎未曾改变。1946年至1991年,美国人均收入从1.1万美元增至2.7万美元,幸福指标反而小幅缩水。据此,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进一步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收入—幸福悖论”。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24565元,较2001年的6860元大幅增长了258%。同时有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从2002年的5.27升至2007年的5.82,之后又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5.58。尽管基于“自陈报告”的统计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尚待优化,但民众的主观幸福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速,确是事实。
民生幸福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使得人们开始对“幸福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曾指出,“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她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但是,将幸福的“软概念”嵌入经济学的“硬体系”,并非易事。好比“天气”需借助温度、风力、颗粒物等多重客观指标给予表述,幸福也应由多元可观察、可测量的元素组成。
“幸福经济学”当依四个维度展开。一曰“利”。在现阶段,抛开物质条件片面谈主观幸福感是不现实的。收入与财富的积淀,依然是获取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曰“名”。同等收入条件下,个人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差别,是形成幸福感差距的关键因素。三曰“交往”。有人请“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用一个词描述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得到的答案是“他人”。当更多的“时间”“精力”配置到家庭、朋友、社会公益等人际方面,就会体验到亲情、友情、爱心对幸福感至关重要。四曰“安康”。老子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在当下仍是最需回答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健康与安全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为丰沛的幸福回报。
于个人而言,“找到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后目的”。实现目的的关键,在于“修己”二字。将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恰当而有分寸地配置于“利”与“名”、“交往”与“安康”之中,方能把人生的物质理想融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伟业中,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效用最大化。
“修己”固然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又该如何“助幸”?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明确提倡,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个人选择的标准,而且应该作为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日益“民生化”。而从“幸福经济学”的维度出发,“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
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收入差距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远大于绝对收入值。因此,财税政策在刺激总体“利”增的基础上,更应强化转移支付功能,缩小分配差距的鸿沟。另一方面,财税支出必须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为个人成“名”追梦、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的舞台。出身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孩子们,只有享有基本均衡的受教育权,才会心静无扰,专注于梦想的追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们,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感悟到人际的和谐与情绪的积极,才会澎湃起更多、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下列对“幸福经济学”的四个维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利”,说的是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而不能撇开物质条件片面地谈幸福。 |
B.关于“名”,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获得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越多,他(她)的幸福感就越强。 |
C.关于“交往”,说的是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在家庭、朋友、社会公益上,就能从亲情、友情和爱心中体会到个人的幸福感。 |
D.关于“安康”,说的是在健康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丰沛的回报,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学家伊斯特林于1974年提出“收入—幸福悖论”,这一理论很好地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
B.一个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度的调查数据所形成的“自陈报告”,其可信度和效率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
C.实现个体幸福的关键在于“修己“,但如果将个人的物质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中去,就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感。 |
D.出身和背景不同的孩子,只要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就能在梦想的实现之路上走得平静而且顺畅。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据“幸福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单纯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不一定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
B.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认为幸福是个人选择的标准,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标准。 |
C.实践研究表明,提升民众的绝对收入值可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
D.财政支出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是为了让更多个人成“名”追梦,所以出名的人比不出名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 |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在过去,读书人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很多读者仅仅停留于对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这一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其实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选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应该怎样进行阅读。
请简析“刷屏式快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两者的主要区别。
现代文阅读(一)
水边葫芦丝
茹石
人没走出树丛,影子已在涉水探寻。葫芦丝宛若清纯的泉水,风在泉水里浸过:彩云之南,泉声渐远,蝴蝶悄然栖息;继之而起溶溶月色,斑斑竹影,恍忽、悠然,如梦如幻……
原以为这清丽悠扬的乐曲声,是从哪家小摊点、游乐场或者游船码头的音箱里流出来的,可当我走过一段鸭形小船空自漂荡的湖岸,转过一棵顾影自怜的垂柳,闪入眼帘的一幕让我的心为之颤动——我看到了葫芦丝的吹奏者!
在丝质的阳光下,吹奏者端举葫芦丝、面朝清波、孑立水滨的侧影,呈现眼前。浅香槟色的风衣以及从肩头到下摆骨感而流畅的线条,无言地渲染着晚秋的格调。尽管相距有十几米远,直觉得竹簧上方的手指随心弦一起款款而动。伴着音乐的旋律,阳光在葫芦的凸点上熠熠闪映,一角蓝丝巾在胸前隐隐飘逸。
④我在游历过的城市园林里,见到过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弹吉他的、拉手风琴的,多数是搭伙或者携着伴的。最常遇见的是歌者,三五老者闲聚娱乐,吸引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加入,阵容越来越大,音域越来越广,仿佛连周边的一草一木都加入了合唱。我定义他们为“大地歌者”。从情不自禁的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属于草根的这份自在和幸福。至于吹奏葫芦丝的――像这样独立秋湖,把湖水和湖心岛、木石亭阁当作听众的吹奏者,我头一次看到。
⑤揣着三分好奇七分敬畏,放轻脚步绕到吹奏者的身后,在两棵枫树之间的条椅上坐下,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吹奏者脑后绾一发髻,一支玫瑰红的水晶簪子像蝴蝶落在发髻之上。从笼着暗影的半侧脸颊上,看不出吹奏者的年龄,看不出眼前的女人是练习者、自娱者、娱他者,还是悒郁癫狂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充满忧怨的时光沉积已从丝竹上抖落,葫芦丝明亮的音色与“天涯沦落”相隔千年万里。
⑥吹奏者的肩臂随音乐一同落下。在她向后转身的一刹那,我把脸偏向西边。太阳即将滑下不远处的楼顶,光色迷离,却又不容注目;形影单薄的像儿时冬天的回忆。儿时记忆里,有一支春天的树笛,有一叶能发音的马莲,珍爱过一把绿色孔芯的口琴,弄丢过一支吹不响的竹笛。可是,所有我的那些“乐器”,在我的唇边都吹不成个调调。参加工作后,即便有过很多机会,我没有触碰过任何一件可以郑重叫做乐器的丝弦或者键盘。乐器原始的神秘感完整地保存在我心房里,让我敬而远之。
⑦从眼角的余光里,我看到吹奏者弯腰从身后的行李包里换了一支葫芦丝,然后又在右侧的黑匣子边停顿了片刻。那个黑匣子是一个多功能的音响,伴奏的琴音和扩充了能量的葫芦丝独奏从低处流出,如同光和影一样在广大的空间里契合得那么和谐。我听出来,从她胸臆中奏响的是《梁祝》。我从条椅上站起来,虽然不是《二泉映月》,但《梁祝》在我心里同样是一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高 考 资 源 网
⑧相比小提琴的柔丽华美,葫芦丝的甘纯圆润更适宜演奏这首华夏民族的经典乐曲。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曲属于自己的《梁祝》,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没有什么能比音乐的诠释更为妥帖。葫芦丝拨动你的心弦,牵引你的思绪,沿着斑斓的琴丝、曼妙的旋律,走进她诗意的境界,在音乐的蓝天白云,任由你舒展羽翼,放飞想象的翅膀……
⑨西沉的太阳仿佛也为葫芦丝陶醉了,它将迷醉的光芒映红了一带湖面,宛然一片火树倒影秋水中。艳艳波光仿佛葫芦丝的余韵在水上弥漫荡漾,若有喁喁心语,若有嘤嘤低泣,若有嘁嘁梦呓。
(选自《华夏散文》2014年第4期,有删改)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简要说出第⑤自然段“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一句中“有些另类”的含义。
简析最后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色及艺术效果。
《二泉映月》、《梁祝》在作者心里都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试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旅店之夜 西格弗里德.伦茨
夜班门房带点歉意地耸了耸肩 :“这么晚 , 您在任何地方都租不到单人房的。”
“好吧 ,”施瓦姆说 ,“我租下这个床位。只是那个我要与他在一个房间里过一夜的人 , 已经在房间里了吗?”
“是的 , 他已经睡了。 ”施瓦姆关上门 , 用手摸索电灯开关。突然 , 一个低沉有力的 声音开始说话 :“住手 , 请您别开灯。如果您保持房间黑暗 , 那是帮我大忙了。”
“您在等我 ?”施瓦姆惊恐地问 , 然而他没有得到答复。
陌生人又说 :“您不要被我那副拐杖绊了 , 小心点 , 别摔倒在我的箱子上 , 箱子大约在房间中央。您沿着墙走三步 , 然后转身向左 ,再走三步 , 就能摸到床 了。”
施瓦姆昕从指挥 , 到了他的床铺前 , 脱了衣 , 钻进被窝。
“顺便说一下 ,我姓施瓦姆。”
“您到这里来参加会议 ?”“不 , 您呢 ?”
“不是。”
“因公出差 ?”
“不 , 不能这么说。”
“或许我乘车进城有非常特别的原因 , 每个人都有特别原因的。”施瓦姆说。一列火车正在 附近的车站里调轨 , 地面震动着 , 睡着人的床颤抖起来。
“您想在城里自杀 ?”
“不 ,”施瓦姆说 ,“难道我看上去像自杀的样子吗 ?”
“我不知道您外表如何 ,”陌生人说 ,“天黑了。”
施瓦姆解释道 :“我有一个儿子 , 先生 , 一个小淘气 , 是为了他我才乘车来这里的。 ”
“他住在医院里 ?”
“他身体健康 , 但他极其多愁 , 要是一个阴影落在他的身上 , 他就会做出反应。 ”
“那么他住医院了 ?”
“不 !”施瓦姆叫道,“我已经说过 , 他各方面都健康。但是这个小家伙一副脆弱心肠 , 所以他受到了威胁。”
“为什么他不自杀 ?"
“真是的 ! 您为什么提这种事 ? 不 , 我的孩子是由于以下原因受害的:他总是一个人上学 , 每天早上他一定在一个道口栏杆那儿等候 , 直到火车开过来。接着他站在那里 , 挥手 , 使劲地挥手 , 然后绝望……”
“然后他上学。他回到家 , 就变得心烦意乱 , 不能做家庭作业 , 不想玩 , 不讲话。如今这种状况已有几个月了 , 整天这样。”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 ?”
“您瞧 ,”施瓦姆说 ,“奇怪的是 , 孩子挥手 , 旅客中从来没有人向他挥挥手。他把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里 , 以致我和我的妻子极为担心。当然我们不能强迫旅客们这样做 , 不过…… ”
“您想通过乘早车向小家伙挥手来消除您孩子的伤感 ?”
“对。” 施瓦姆说。
“小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陌生人说 ,“我甚至恨他们 , 由于他们的缘故 , 我失去了我妻
子 , 她死于第一次分娩。 "
“这使我感到难过。 ”
“您到库尔茨马赫去是不是 ?”
“是的。 ”
“坦率一点说 , 您不为欺骗您的儿子感到害臊 ?”
施瓦姆不由怒从心起 , 回答道 :“您敢冒昧地说这种话 ! 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
他躺着思考了一阵 , 后来睡着了。
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 , 他断定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了。他望了望钟 , 吓了一跳 :
离上午开的那班火车只剩5分钟 了 , 在他赶到火车站时 , 检票口已经关上。
当天下午——他不能在城里逗留一夜——他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
孩子给他开了门,兴高采烈地朝他扑了过去。用拳头敲打他的大腿,喊道:“一个人挥了手!一个人长时间的挥了手!”
“用一跟拐棍?”施瓦姆问。
“对,用一跟棍子。他把手帕绑在棍子上,从窗户里伸出来,长时间地举着它,直到我看不见它。”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4期P36文中陌生人说“您不要被我那副拐杖绊了”,对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
答: 下列语句分别表现了陌生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1)住手,请您别开灯。如果您保持房间黑暗,那是帮我大忙了。
答:
(2)为什么他不自杀?
答:“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断定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在晚清那个思想太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B.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能够看清大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木笛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朱丹的形象。 (4分)
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