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
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
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
C.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
B.《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
C.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
B.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
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隋大业(605-618)年间, 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因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纵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整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 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
——选自《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云居寺石经措施的一项是
A. 隋大业年间,静琬始刻石经,此后千余年佛经续刻不辍。
B.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C. 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D. 1999年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回藏地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 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C. 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 石经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3. 根据文意,下列对云居寺石经学术价值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刻《钦定开元大藏经》和辽刻《契丹藏》可知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准确性极高。
B.石经中保存的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可使各种大藏经恢复原貌。
C.石经经文后的施刻人的题记可以验证史书记载的正误,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D.写刻双绝的石经也是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二者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 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 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 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棘轮,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单向运动。如,用改锥连续拧来棘齿的螺丝钉,螺丝钉就会不断向深处钻。这是向一侧倾斜的一圈棘齿产生的效应。
量子棘轮,通过一个振荡信号或随机变化信号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方向的控制,使它们完成有用运动。在量子棘轮的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德国科学家彼得•亨吉和他的同事认为,电子像人们预计的那样自动远离电路负极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亨吉兴奋地说:“你可以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还可以让它爬坡。”
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来回运动。这意味着它能够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在不同的电器元件间跳跃。随意分流的单个电子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经过专门设计的电路块则成为构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
在低温下。处于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无法逾越槽两侧的壁垒,经典物理学认为,这些电子将被永久俘获。然而根据量子理论,这些电子是能逃逸的。电子是一种概率波,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它可以从两个方向贯穿棘齿型槽,如果“壁垒”极薄,贯穿概率便会大大提高。这一理论,目前已被科学家的实验证实。他们还指出,由于电子携带热量,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对量子棘轮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体分子马达的研究。我们身体的肌肉就是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它们吸收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并发挥棘轮效应,否则能量之于人体便是无效的。当然,分子马达不等同于量子棘轮。
另据报道:在量子世界运作的棘轮,不久将用于电子设备中。生物学家正在研制量子锯齿沟槽,用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下列对“量子棘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在周期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一侧倾斜一圈棘齿的单向运动。
B、具有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甚至爬坡等多种形式。
C、通过振荡信号、随机变化信号控制电子运动方向而完成有用运动。
D、将对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起促进作用。
2、根据第三节的重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自由运动。
B、量子棘轮能使电子设备革新而不再使用电线连接。
C、经过随意分流,电子才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
D、量子棘轮将应用于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制。
3、对“发挥棘轮效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能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以满足人体需要。
B、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以满足人体各部分需要。
C、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肌肉产生的单向运动跟体内能量的无方向性相抵消。
D、肌肉为了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将吸收的无方向化学能量先改造再释放。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这说明电子可携带热量。
B、运用量子棘轮验证了电子确实是一种概率波,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C、处于低温下、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
D、 生物学家运用量子棘轮研制的量子锯齿沟槽,可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热能发电,这是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前景最光明的太阳能技术。这类系统将太阳的热汇集起来,产生50°C—800°C的温度。热可以用于工业过程如罐头制造与食品生产、脱盐和水的净化。
收集太阳光以提供热能的主要手段有三:中央接收器、抛物面反射盘、抛物反射槽。在中央接收器系统中,有分布在一片地上的反射镜将太阳光聚集在中央塔的塔顶上一台集热器上。70年代,分析家曾认为这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系统。但由于下列几个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它的发展:中央聚热器必须在高温下操作;需要能在白天极热和夜晚低温之间循环作业的材料。这种材料很昂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一些公司正在恢复使用外燃机,其中有几家在试用“斯特林循环”外燃机。
斯特林系统是迄今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方法。原因之一是发动机所产生的是交流电。这种受太阳能驱动的外燃机保留了光伏电池的许多优点:大小型装置效率都很好,易于安装,无污染。
时下很受欢迎的另一种太阳能技术是行一聚焦器。在今后50年内,它很可能在太阳能市场上居主导地位。行一聚焦器是呈抛物状的聚焦器,将太阳光聚在槽中央沿槽长方向配置的管子上。流体通过管子时被加热,变为蒸气或热液从管子的另一端出来,可以驱动涡轮机或其他机械。它设计简单,易于掌握,只须增减槽子的数量便能产生较大、较小的电量,在较低温度下也能进行。
1.本文中,收集太阳光提供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A、用于工业过程如罐头制造与食品生产、脱盐和水的净化。
B、利用太阳光,开发新能源。
C、太阳能发电。
D、产生50°C--800°C的温度。
2.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斯特林循环”外燃机能从根本上避免中央接收器系统的弊端。
B、70年代,分析家对中央接收器系统的发展前途的预见是完全错误的。
C、中央接收器系统在运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D、恢复使用外燃机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降低中央接收器的成本。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前景最光明的太阳能技术主要是指收集太阳光提供热能,并利用太阳能发电。
B.中央接收器、抛物面反射盘和抛物面反射槽,是收集太阳热能发电的三种主要手段。
C.由于斯特林系统发电机能产生高压交流电,这使它成为迄今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方法。
D.行一聚焦集成器是时下最受欢迎的并将在今后太阳能市场上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太阳能技术。
4.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成熟,不久的将来,太阳热能发电将成为最主要的发电形式。
B、目前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是斯特林系统,但在今后50年内,很可
能会被行一聚集器所取代。
C.行一聚焦器是今后太阳能发电的主导形式,它甚至在温度较低的阴天或是夜晚也能运行。
D、太阳能发电的技术目前还不是成熟,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箭发射为什么会诱发雷电
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V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火箭连同飞船全长111米。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米及650~33000米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至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又一次闪电击中飞船,这便是有名的大型火箭——载人飞船遭雷击事件。
由于雷击,飞船的电源被破坏,飞行控制中心的遥测信号突然消失,飞船的制导导航系统失效,飞行平台失控。幸亏飞船上装有备用电源,宇航员们及时修复了被损坏的设备。使“阿波罗”12号飞船按时完成了飞行计划。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由于诱发雷电,导致飞船失败。
为什么火箭发射易诱发雷电呢?
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通常,将一根长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若导体头部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据研究,此次阿波罗雷击是火箭起飞后,由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发射时,地面电场为每米3000伏,云中电场为每米10000伏,火箭起飞后,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火箭顶端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使大气击穿而产生诱发雷电。由此可见,为防止和减少火箭飞行中出现诱发雷电事故,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时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应停止发射,在发射火箭前,可以用小火箭、飞机、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若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必须停止发射。
——选自杂志《天文爱好者》2004年第10期45页
1、下列对“诱发雷电”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为的情况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来就称为诱发雷电。
B、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火箭的活动改变了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C、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D、在人为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2、文中对为什么火箭发射容易诱发雷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根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如果导体顶端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
B、由于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此次阿波罗遭雷击,是火箭起飞后发生的。
C、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地面和火箭顶端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诱发雷电。
D、火箭发射能够诱发雷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电场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改变着,如果大气电场不变就不会有诱发雷电的产生。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天空有两层云:一层距离地面约240米或250米,另一层距离地面650米或33000米。
B、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火箭的气象条件是:要在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等。
C、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遭到了两次雷击:一次是在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另一次是在第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
D、发射火箭时,如果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就应停止发射,以避免诱发雷电事故。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诱发了雷电,便导致了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失败。
B、雷击很有可能会使飞船的电源系统遭到毁坏,所以宇宙飞船都要设计装备备用的电源系统以防不测。
C、科学家们发现不只是发射火箭时会诱发雷电现象,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会发生诱发雷电的现象。
D、科学家们在发射火箭前,一般都会先用小火箭、飞机或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如果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就应暂停发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地效飞行器——“鹈鹕”
几十年来,美国军队的机动性一直是最让五角大楼关注的问题。建立一支规模更小但反应更敏捷的部队一直是美军方的新军事理论。他们的目标是能在96个小时内,将一个作战旅的3000名军人以及8000吨装备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为满足军方的需求,波音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设计世界上最大的地效运输机“鹈鹕”,它能装载17辆坦克,从陆基或水面起飞,贴近水面飞行,同时也能像普通飞机一样在各种地形上空飞行,而且可以在陆地机场降落。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就已经在研制这样一种飞机。1967年夏,美军方专家聚集在国防情报局,共同解读一张极不寻常的间谍卫星照片,照片摄自黑海边上的一个苏联小城,在一圈围墙里,停放着一台巨大的形似飞机的飞行器,但机翼却极短,看似根本无法飞行。这个“黑海怪物”到底是什么?这一疑团在以后的10年当中被逐一解开。情报专家后来得知那是一架地效飞行器,一种能利用被称为“地面效应”的空气动力学现象运载大量货物高速掠过水面飞行的新型飞行器。所谓“地面效应”就是飞行器以极低的高度掠过水面地面,能降低升力的涡流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难以形成,反而在机身下方形成气垫,为飞行器提供更大的升力,飞行器越接近水面,地面效应的效果就越显著。
波音公司的工程师设计的地效飞行器“鹈鹕”和“黑海怪物”的原理很相似。经大量研究证实,地效飞行器只有设计得非常庞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优势。这种飞行器与空气动力学长期以来遵循的“高度就是效率”的准则相抵触。目前大多数远程飞机都是高空飞行的喷气式飞机,因为在低空稠密的空气中飞行会大大增加油耗。而如果将飞行高度降低到极端贴近地面,由飞行器的速度产生的空气垫就会支持飞行器在空中飞行,因此它的巡航效率比高空喷气式飞机更高。
按现在的设想,“鹈鹕”将装备4对5.88万千瓦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每个发动机舱中安装两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带动一个直径15米的40叶螺旋桨,每个发动机舱前面都有两组反向旋转的螺旋桨。尽管“鹈鹕”尺寸巨大,但由于其货舱无须采用加压设计,制造难度大为降低。
地效飞行器的翼展及飞行高度是决定地面效应大小的两个数字,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气动力支撑的大小与翼展成正比,与飞行高度成反比。“鹈鹕”150米长的翼展在30米之处也能获得“微小的地效作用”,这种作用在15米高度、在6米高度、在3米高度明显递增。
驾驶“鹈鹕”相对要复杂一些。飞行前,机组人员和任务制定人员必须使用雷达和卫星图象检查飞行路线上的天气、陆地情况等,以决定如何利用顺风飞行或是绕开陆地进行掠海飞行还是提高飞行高度跳过它。工程师们也预见到了操控上的复杂性——没人能在15米的超低空手动驾驶这种庞然大物以时速480千米的速度飞行,因此控制装置将设计成高度自动化。
——选自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奥秘》2004年第8期第72页
1、根据文意,对“地效飞行器”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运载能力特别巨大而又只能够超低空飞行的飞机。
B、是一种既能在高空海面飞行又能超低空海面飞行的装载能力不大的飞行器。
C、是一种能利用被称为“地面效应”的空气动力学现象运载大量货物高速掠过水面飞行的新型飞行器。
D、是一种自身形状极像“鹈鹕”且完全模仿动物鹈鹕的特点而制造出来的专门用于海面飞行的飞行器。
2、文中说“地效飞行器的翼展及飞行高度是决定地面效应大小的两个数字,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气动力支撑的大小与翼展成正比,与飞行高度成反比”,对此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行器的翼展越长其地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就越大。
B、飞行器的翼展越短其地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就越小。
C、飞行器的高度越高其地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就越小。
D、飞行器的高度越低其地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就越小。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波音公司的工程师们已设计出了一种世界上最大的地效运输机“鹈鹕”。
B、60年代苏联研制的一种叫“黑海怪物”的飞机其实就是地效飞行器的雏形。
C、地效飞行器既能于地面或海面超低空飞行又能像普通飞机一样任意飞行和起降。
D、地效飞行器已经打破了过去“高度就是效率”的一贯的飞行原则。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一支能够在96个小时内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快速而敏捷的机动部队。
B、地效飞行器能够降低涡流的升力,所以人们在研制它时就必须特别地考虑如何补充其升力。
C、因为地效飞行器的超低空飞行,所以驾驶的难度就非常大,人们正在研制高度自动化的操作装置。
D、要体现出地效飞行器的优势就一定要将其体积设计得尽量庞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