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 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写《围城》的钱锺书
杨绛
①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还是从小时候起。
②锺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锺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锺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
③锺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锺书成天跟着他。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听说书,料理杂物,锺书都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锺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李元霸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堰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1、2、3都不认识。锺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④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辩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锺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当上了一名班长。可是嘴里能用英语喊口号,两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当了两个星期的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却如释重负。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之一。
⑤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锺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姿意阅读。他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命锺书、锺韩各做一篇文章;锺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锺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锺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锺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锺书父亲的序文。据锺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⑥锺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⑦钱家人常说锺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⑧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选自《记钱锺书与<围城>》,有删改)
结合文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现人物的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②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
文章标题为《写<围城>的钱锺书》,但却从传主小时候写起,侧重写他的日常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钱锺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本文却说他“痴气”旺盛。“痴气”旺盛的钱锺书为什么会成为大学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①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
②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
③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
④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⑤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⑥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⑦“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
⑧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⑨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
⑩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涂的迹象。
⑪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⑫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回来了!”
⑬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车。
⑭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
⑮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
⑯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⑰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⑱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很快红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0年01月10日)
请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处句子。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题目是“父母的心思”, 你认为“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这篇小说引起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所以古代的文化、异地的文化都可以依赖它保存、传播。
B.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C.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D.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E.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的象形字或埃及的象形字,绘画特征明显,离图画近,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C.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
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后面题。
人行羊迹
凸凹
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
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们不同。
真是不同。
因为虽一表人才,本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放羊。
他1938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并及时地把情报传递出去,组织上给他配了一群羊。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
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凹着,是天生走山路的。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竞着吃草,可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他又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一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进了不少。总以为他赚了,没想到,划成分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说是地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
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给他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自然要多拿一些。
祖父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每到晚问,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既享受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
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
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他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
祖母说,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
他说,羊也有感情——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
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本分。五行八作里,都有老羊倌后人的身影。而且,当官的清正,经商的诚信,从医的仁义。
有人问祖父,看你家混得这样齐整,你是怎么调教后人的?
他捻着他那根玲珑须,得意地说,我从不调教。
他真的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如果它走得直,后边的羊自然就走得齐整。
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生出焦灼。因为我心中有“高峰”之想,可文章发表之后,却总是不温不火,便陷入幻灭与寂寞。
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
一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
我说,半山腰的阳坡。
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
我懵懂无言。
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因为那地方风刮得小,水分存留得多,土质也肥,光照也温暖,百草就繁茂。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之上,无遮无拦,是个大风口,风刮得那么猛,水土都被卷走了,一片光秃之外,只生荆棘和苦草。山顶是瘦寒之地,绵性的羊是待不下去的。还有,羊都知道,到了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只给它们留下一个字:等。
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学的本质无关。成大名又如何?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那可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
祖父以90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妩媚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
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是一部天书,虽然堂奥深广宏富,但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文章开头写祖父的“玲珑须”,有何用意?
作者将祖父的特点概括为“智慧”与“喜乐”,试分别举出它们的具体表现。
文章的标题“人行羊迹”,试分条概括人从羊身上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文章的结尾说“只要人用心,终有所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探究“用心”的具体内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