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A(111°E,32°N)城市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03年,汽车公司总部从A城市迁到B(114°E,30.5°N)城市。E城市第二产业向郊区扩散,并在郊区建设了出口加工区、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临港型工业集聚区。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A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的主导因素,说明B城市成为汽车公司总部的区位优势。
(2)B、C、D三城市连接形成的三角地区是我国酸雨严重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3)指出E城市港口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读韩国简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9月14日起,韩国各政府部门相继从首尔迁往新的行政首都世宗市。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世宗市建设成一个具备尖端科学研究基地、尖端绿色产业、一流大学、能吸引全球投资的新型绿色城市。
材料二:济州岛(东经126°08′~126°58′,北纬32°06′~33°00′)是韩国最大岛屿,风光秀丽,有“东方的夏威夷”之称。气候冬季干燥多风,夏季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3.5℃,冬季最低气温1℃。济州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585毫米,夏季约占43%。 有丰富的地质景观,数以百计的丘陵、滨海的瀑布、悬崖和熔岩隧道闻名遐迩。四季有不同的色调,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有“三多”(石多、风多、美女多);“三无”(无小偷、无大门、无乞丐);“三宝”(美丽的自然、民俗和传统工艺)。有多条航空和航海线联系岛外,岛内交通非常发达。
(1)据地图指出韩国重要城市群的分布特点,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行政首都的搬迁对首尔和世宗市的突出影响。
(3)据材料分析济州岛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4)几名中国中学生准备到济州岛旅游,有人赞成暑假去,有人不赞成。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左图)。
材料二:大奴湖(右图)为加拿大第二大湖,因曾在该湖岸居住过印第安部落而得名,当地印第安人多以渔猎为生,皮货贸易在早期经济中曾起重要作用。湖岸附近蕴藏多种矿产,东北岸的耶洛奈夫为金矿开采中心和加拿大西北地区首府。
(1)简述A、B两地地势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8分)
(2)大奴湖水东清西浊,简析西部湖水较混浊的主要原因。
(3)简析大奴湖沿岸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自然资源优势。(6分)
(4)在耶洛奈夫由皮货贸易场所发展为金矿开采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深刻。(30分)
材料一 我国两种水利工程示意图
坎儿井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灌溉用水利工程,其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材料二 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材料三 新疆2006~2008年工业构成的增量及增速
时间 |
工业构成 |
比上年增加(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2006年 |
轻工业 |
81.62 |
10.6% |
重工业 |
1 063.51 |
15.2% |
|
2007年 |
轻工业 |
111.21 |
15.5 |
重工业 |
1 212.97 |
15.5 |
|
2008年 |
轻工业 |
140.10 |
9.8 |
重工业 |
1 587.25 |
16.1 |
(1)水资源是影响新疆经济活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述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试述新疆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及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时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3)读材料三,归纳新疆工业内部结构的特点及增速特点。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及农业灌溉区图(下图)。
(1)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理由。
(2)试推测该半岛沿400纬线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是欧洲西部秋、冬季反季蔬菜的主要产地,其收获的蔬菜几天或几小时即可在欧洲西部各国的市场上市。
(3)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河流域图(下图)。
(1)淮河是我国洪涝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
材料二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2000—2009年气温、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指该时间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时间 |
气温(℃) |
降水(mm) |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多年平均 |
14.5 |
14.4 |
26.1 |
15.3 |
1.8 |
850 |
165 |
465 |
164 |
57 |
2000~2009年 |
0.6 |
1.0 |
0.0 |
0.5 |
0.9 |
54 |
-19 |
81 |
-16 |
8 |
(2)列表分析淮河流域2000—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三 21世纪初,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从而吸引了苏州市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装配等企业大量迁入。下面是苏州和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如表:苏州、宿迁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比较表
表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值 |
平均工资水平(万元) |
|||
苏州 |
宿迁 |
苏州 |
宿迁 |
|
2005年 |
5:65:30 |
42:34:24 |
2.4 |
0.9 |
2010年 |
2:57:41 |
18:52:30 |
3.3 |
1.6 |
如表:宿迁经济发展指标表
表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二产业 就业人数 (万人) |
域区面积 (万km2) |
工业“三废” |
|||
废水(万吨) |
废气(亿m3) |
固体废弃物 (万吨) |
||||
2005年 |
375.9 |
5. 85 |
12 |
4040 |
94.6 |
41.2 |
2010年 |
1304.8 |
23.28 |
68 |
5100 |
116.5 |
72.3 |
(3)据材料一、三,分析宿迁吸引苏州企业迁入的原因,并简述企业的迁入对宿迁市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