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蚀作用强烈。回答下列各题。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
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 |
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 |
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 |
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
读“2012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小题。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
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
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小题。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C.②③① | D.②①③ |
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地形和气候 | B.地形和河流 |
C.气候和河流 | D.矿产和交通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下图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重心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图中显示我国城镇人口重心与城镇化水平重心均分布在( )
A.河南省 | B.陕西省 |
C.湖北省 | D.江苏省 |
2000年以来,二者重心均向西偏南移动,其首要影响因素为(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
B.国家政策的支持 |
C.能源资源的开发 |
D.交通运输的改善 |
我国推动城镇化,最终要实现( )
A.土地城市化 | B.人口流动化 |
C.城乡一体化 | D.农业工业化 |
下图表示1950~1996年巴西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的统计资料,读图完成小題。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分别对应图中曲线( )
A.④②③① | B.①③④② |
C.③①④② | D.②④③① |
关于该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1960年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B.1965年前后城市和乡村人口数相当 |
C.1978年后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
D.1991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 |
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国家 |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
|
男性 |
女性 |
||||
中国 |
0.6 |
143 |
19.5 |
72 |
75 |
印度 |
1.4 |
389 |
30.6 |
63 |
66 |
法国 |
0.7 |
118 |
18.4 |
78 |
85 |
美国 |
0.9 |
34 |
20.1 |
76 |
81 |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