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 ①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刻意模仿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
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A.成立同盟会 | B.建立湖北军政府 |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A.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
B.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
C.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
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