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时代 |
时间(年) |
科举次数(次) |
录取进士总数(人) |
平均每榜(人) |
唐朝 |
290 |
268 |
7448 |
28 |
宋太祖 |
17 |
15 |
188 |
13 |
宋太宗 |
21 |
8 |
1487 |
186 |
宋真宗 |
25 |
12 |
1760 |
147 |
宋仁宗 |
41 |
13 |
4561 |
351 |
A.北宋完善了科举制 B.北宋增加了科举次数
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 D.“仁”的思想、郡县制 |
唐睿宗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唐肃宗规定:“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强调
A.监察官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 B.监察官员的职权范围 |
C.监察官的地位 | D.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
(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 B.察举制的完善 |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 D.科举制的推行 |
(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