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5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5分)

正在准备学业水平考试的小王同学打开电子邮件,发现小马发来了一道题,题目是这样展现的:
材料一:1978-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情况表

项目
1978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33.6元
2090.1元
2162元
2210元
2253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4元
5160.3元
5425元
5854元
6280元

——《经济成长历程》

AB

C D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形势就不稳定。”
——《经济成长历程》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但是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1人民教育出版社
“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I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 小平南方谈话)
——《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表格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多年中增加了十几倍。材料一图示事件与这一情况有关的是 。小王作出了正确答案。请你将小王所作答案填入以上空格中。(4分)
(2)从材料二的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三则材料各自论述了理由,请你对这些理由作出归纳。(8分)
(3)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中共召开了十四大,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小王和小马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电话交流,请你依据材料三做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性之国四十八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三 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明代思想家李挚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故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行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什么?周王下的诸侯有什么义务?其弊端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6分)
(3)材料三中王国维和李挚所提到的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