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众国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律。
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有权缔结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
材料二 是否确立和实行宪政,是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政治尺度。所谓宪政指的是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只能依据宪法的条款来进行统治。它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驶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宪政体制的国家。美国人在继承前人的政治思想和英国的政治体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宪政思想,建立起全新的宪政体制……有学者把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分权称为“纵向分权”或“垂直分权”,以区别于政府内部立法、行政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横向分权”或“水平分权”。
——钱承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宪法文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宪政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宪政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
材料二引泾灌溉工程郑国渠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规模不断缩小,最后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材料三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谈到宋代教育现状时指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二 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材料三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在19世纪以前,科学研究不属于大学的职能,大学的作用仅限于保存和传授已有的传统文化,正是近代德国率先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早在18世纪的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科学研究即受到提倡和支持,然而从整体上看,科学研究正式成为大学的职能完成于19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改革运动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卢梭对教育现状的分析与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教育思想实践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癸卯学制”在学制规划、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上的重要进步意义,并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19世纪大学职能变化的主要趋势以及对近代德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西南解放得最晚,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主要盘踞在农村,而且还掌握着武装。……“西南的真正战争是在农村,在反霸、剿匪”。所以,确定以农村工作为重点,首先消灭西南乡村封建势力,不仅是解决西南社会尖锐矛盾的焦点,而且成为打开西南工作复杂局面的主要突破口。同时,巩固新生政权需要完成农村土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条件也在于土改,农村封建落后不可能为城市工业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一一《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
材料三由政府直接投资一些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从而增加企业的公私订货,再辅之以政府财政金融手段的扶持,从而恢复和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l950年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到1950年8月,曾陷于严重困难的重庆钢铁、机械、水泥等工业,已因成渝铁路的订货而全部或部分复工生产。与此同时,参与采伐和运输枕木的70多个县几十万农民因而增加了收入,十万筑路大军解决了大批失业工人的生活出路。
一一《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二回答邓小平认为西南地区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的做法与材料一的决议是否违背?该怎样看待二者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共产党在西南地区为恢复发展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和特点。(4分)指出
该措施的政治经济意义。(6分)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32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材料二 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在1816年至l870年间形成。当时实行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和黄金成为国际货币。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逐渐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确立的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英镑的世界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英镑走向全球化,不仅是基于世界对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信任,更有赖于英国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作为“国际支付机构的中心支点”,伦敦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参加的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佥融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
材料四 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走强,欧盟各国的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欧元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成为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未来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由区域货币来充当全球货币,那么这种构想下就主要是货币区,就是说欧元会继续做大,亚元区会呼之欲出,那么这两个货币区的成长都会挤占美元区的空间……。”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丝一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货币进入英镑时代”的原因。 (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4分)它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结合20世纪70年代史实说明材料四中“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坐得并不安稳”。(4分)“欧元区的继续做大、亚元区的呼之欲出”说明了什么?(2分)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 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