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1937年5月,中央银行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截至该年4月30日,该行存于香港、纽约和伦敦等地的白银和资金,合计达到了约1.69亿美元。这种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 )
| A. |
避免了侵华日军的掠夺 |
B. |
支持了中国的对日抗战 |
| C. |
满足了外债偿付的需求 |
D. |
赢得了英美的战时支持 |
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 |
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迁往北京 |
| B. |
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同他人的谈话中,频繁提及民族主义 |
| C. |
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
|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
自1851年起,清政府不间断地按年代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内容涵盖自1836年中外交涉相关的各类官私资料,以“详往事之是非”“资异时之考证”。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政府( )
| A. |
强调以史为鉴 |
B. |
注重外国信息 |
| C. |
陷入内忧外患 |
D. |
改变统治方式 |
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 A. |
倭寇问题严重 |
B. |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
| C. |
卫所管理混乱 |
D. |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
“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 A. |
统治版图广大 |
B. |
奢侈品需求旺盛 |
| C. |
丝绸之路畅通 |
D. |
地理学成就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