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播的《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开播的《直通春晚》开始,央视调整目光,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联网上的民间文艺资源,让许多“原生态”的文艺表演登堂入室,也让挑剔的观众们眼前一亮。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评价标准是文艺创新的源泉 |
B.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具活力 |
C.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D.文化生活需要的多层性决定人们文化评价的多元化 |
面对社会热议的英语高考存废之争,甲认为,废除英语高考可以拯救母语,提高国学素养;乙认为,废除英语高考不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 |
B.乙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C.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D.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将进一步增强 |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观点()
A.否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 |
B.承认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
C.强调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
D.肯定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蒙古·传说》以现代舞融合民族舞,借鉴欧美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混搭多媒体技术,再现了蒙古族的婚礼、迁徙、庆祝及战争场面,上演了一曲清新的“跨界”民族风。《蒙古·传说》“跨界”之举取得成功说明()
①运用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潜移默化是传统文化的特征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特色,又应博采众长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一个悖论,“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文化应当在继承基础上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
③城市建设应做到统筹兼顾④城市建设要敢于推陈出新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