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转载的一篇题为“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的文章指出,在购买汽车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汽车企业。汽车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中国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要振兴我国汽车产业,政府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材料: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中国大陆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因为类似于“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的说法并无科学事实依据,只是某一部分人制造的谣言。又因为此事与盐有关,且与“言”谐音,故以“谣盐”代指“谣言”,亦代指此次抢购碘盐的事件。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如何让谣言止于“智者”。
(2)从经济生活角度,为让“谣盐”止于“智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要加强政策配套,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摘自《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1)基层政府在改革创新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尽可能多听到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国家应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通过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海绵体”和广场、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人工“海绵体”实现雨水的城区自然循环,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否定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进行“减负”和补充,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功能,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设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1)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并结合材料,简述海绵城市建设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2)结合材料,说明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海绵城市的经济意义。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特点是以“人”为主线的活态流传,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价值:存在价值(历史、艺术、科学和教育的价值)是核心的、主要的价值,经济价值是存在价值派生的,存在价值越大,潜在的经济价值也越大,其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
材料二: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喀什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高台民居,在每年的旅游季节,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专程来此参观维吾尔族用土法炼制的土陶制品。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过当地文化、文物等部门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搜集整理出来,成为喀什市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载体,使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
(1)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和经济价值。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二,阐述喀什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闽东畲族赤溪村水、电、路不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受全国关注的特困村。当地党委政府秉承“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理念,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从送羊入户、上山造林的就地扶贫到异地搬迁、扶贫扶志,激发村民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再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培育产业,引导全社会持续30年真扶贫、扶真贫。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立足生态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两大支柱产业,把赤溪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村。
(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当地党委重视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坚持“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赤溪村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转变给我们扶贫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