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太平洋附近海域(约北纬38.1°东经142.°)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5月21日至22日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三国领导人就中日韩合作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日本属于 ,中国属于 。我
国与日本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做“ ”(南北对话、南南
合作)。
(2)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3)从A到B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 。与亚洲同纬度地区相比,日本气候的
(大陆、海洋)性特征明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2013年东盟峰会及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于10月9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开幕。东盟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10国。
材料二 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三 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给菲律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图中箭头是台风“海燕”的经过路线。
(1)请写出我国的陆上邻国中属于东盟成员国的国家数字代号有:、(此处两空只填代号)。(2分)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有:位于洲(或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或西北)岸;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导致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我国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使我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在季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渔业、盐业、海上运输等)海洋事业,也便于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2分)
(3)居住在E省区南部的小丽同学说:“我们这里一年中,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有时指向北方,有时指向南方,有时又没有影子。”你认为她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分)
(4) 图中的代表的是菲律宾,它属于群岛。
阅读下列法国与德国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法国工农业均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约占20%,农业产值约占4%。法国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3,耕地面积达3350万公顷,土壤肥沃。法国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
材料二德国经济高度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约占30%,农业产值约占1%。德国耕地面积1183万公顷。德国北部为平原,多沼泽湿地,土壤贫瘠,低温潮湿日照少;中部为山地;南部为高原与山地。
材料三近年来,法、德两国与我国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身边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如:空中客车、家乐福超市、地铁车辆、中法互办文化年等。
(1)法国的B地北隔_____海峡与英国相望;德国的B地北部有基尔运河连接波罗的海和________海。(2分)
(2)在下列沿图中剖面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中,正确表示法国与德国地形分布的一组是。(单项选择) ( ) (1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法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目前发电量中比重最高的是__。(单项选择) ( ) (2分)
A.风能发电 B.潮汐发电 C.水力发电 D.核能发电
(4)法国、德国耕作业条件的差异:
法国:;(2分)
德国:。(2分)
(5)法国盛产葡萄的气候条件是。(2分)
(6)参考材料三,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中德经济(或文化)合作交流的实例(举2例)。(2分)
下图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 根据经济水平的高低,我们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七大洲来看,发达国家数目最多的大洲是洲;
(2)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发达国家环抱的大洋是洋。
(3)国际上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说成“南北关系”,请从两类国家的分布位置进行解释。
(4)连线:将甲、乙、丙、丁四类产业特征与对应的国家类别用线连接起来。
(5)李老师刚买了一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该车由美国设计师设计,发动机采用德国技术,控制系统中的部分零件来自日本。这辆汽车的生产,反映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 )
A.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各自独成一体 |
B.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不明显 |
C.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世界潮流 |
D.地区冲突持续,矛盾不断激化 |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为迎接2014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材料二 旅游规划图。
(1)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在Ⅰ、Ⅱ两种方案中较合理的是(1分),并说明理由。。(2分)
(2)暑假期间有游客选择在N附近宿营,合适吗?。(1分) 请说明理由。。(1分)
读下面“某国地势相似,地域相连的X、Y两地区之简况表”,完成下列问题。
简况 |
X地区 |
Y地区 |
自然条件 |
气候夏热有雨,冬暖干燥,积温5500℃,年降水量460mm。河流少,流量不大,冬季时有断流。地形低平,土壤较肥,煤铁资源丰富 |
气候夏热有雨,冬冷干燥,积温4000℃,年降水量1400mm。地处大河中下游,地形以平原和低丘为主,多酸性土壤。河流流量极为丰富,并有大量河水入海。 |
人文发展 |
小麦、棉花种植面积大,一年可两熟。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以重工业为主。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某些资源的突出不足而遇到较大困难。 |
种植业、林业、渔业部分齐全,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工业发展晚,基础弱,以轻工业为主。城市密度较低,多沿河分布。 |
关于X、Y两地区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Y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X地优越 |
B.从气候条件看,X地可旱地,Y地可水田 |
C.从发展趋势看,X地工业发展速度比Y地快 |
D.城镇化速度X地要高于Y地 |
为使X、Y两地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以解决X地区持续发展所遇的突出困难,应实施从Y地到X地的区间工程是 ( )
A.跨流域调水 | B.粮食调运 |
C.人才输出 | D.电能输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