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
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 |
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
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
人类疾病中有一种虽然数量较少但却颇有特色的阿帕特综合征,症状是尖头,指、趾呈蹼状。研究发现,引起阿帕特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多存在于精子中,从而影响体内Z受体蛋白的结构。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是一种遗传病 |
B.患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有丝分裂 |
C.Z受体蛋白基因突变的概率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
D.患者Z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
下面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
C.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 |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
某农业研究所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培养并筛选出Bt基因成功地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Bt基因都能正常表达)。经检测发现,抗虫基因在抗虫植株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方式有甲、乙、丙三种(图中黑点表示Bt基因存在位置)。若让这些抗虫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最不可能的是( )
A.3∶1 | B.9∶1 | C.15∶1 | D.1∶0 |
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