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 A.磷脂和蛋白质 | B.胆固醇和蛋白质 | 
| C.胆固醇和多糖 | D.多糖和蛋白质 |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军事上常将这种毒素用于生化武器。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该毒素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
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由结构图可知,肉毒类毒素由氨基酸组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 B.图中该片段由5种单体组成,有4个肽键 | 
| C.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 
| D.高温下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主要原因是高温首先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已知下列单细胞生物,它们都具有细胞壁,但没有核膜和核仁,在研究它们生活所需条件的实验中,得出下面的结果(√表示需要)。这三种生物依次是()
| 生物 | 
   必需的生活条件 | 
  |||||
| 水 | 
   氧 | 
   二氧化碳 | 
   葡萄糖 | 
   氨 | 
   光 | 
  |
| A | 
   √ | 
   √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 | 
   
A.衣藻、乳酸菌、变形虫B.衣藻、酵母菌、变形虫 
 C.固氮蓝藻、酵母菌、硝化细胞D.固氮蓝藻、乳酸菌、硝化细胞
人体的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又可以吞噬“消化”人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和变性的细胞。吞噬细胞的这种“消灭”和“消化”作用是在哪里完成的( )
| A.细胞液 | B.溶酶体 | C.核糖体 | D.内质网 |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下图Ⅰ所示。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
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下图Ⅱ、Ⅲ所示。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下列图示与此机制相符的是()
| A.Ⅰ | B.Ⅱ | C.Ⅲ | D.Ⅰ、Ⅱ、Ⅲ | 
如图所示的结构在狗尾草幼茎皮层细胞中能观察到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