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杭州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也让游客体味到了农村的古朴风情。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A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2)结合材料,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一个生活理想追求。面对居高不下、节节高攀的房价,国人只好望房兴叹。一部电视剧《蜗居》反映了当前国人为房子所累所烦恼的社会心态。为此,2010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新政:
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
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4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召集各大银行主要负责人要求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控制,严格限制各类事物名称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6月11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的通知》,部署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
分析说明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楼市新政”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2011年7月11日下午,河南省代表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乌鲁木齐召开对口援疆座谈会。7月14日,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农十三师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哈密市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出席会议并讲话。
1996年河南省与新疆地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15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对口支援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总结河南前些年在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过程中形成的好作风好传统,在以后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对口支援的优先位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把新疆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河南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等。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哲理,分析说明我省对口援助新疆地区的举措的正确性

2011年11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缅甸慈善义演。演出在如梦如幻的芭蕾手语诗《我的梦》中拉开序曲,聋人舞蹈《千手观音》、缅文歌曲《外外赛赛》、京剧《三岔口》及合唱《天下一家》-------演出在乐观的手语诗《生命的永恒》中圆满结束。中国残疾人艺术家们,以震撼心灵的表演、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向困难屈服的尊严,诠释了生命的伟大、顽强和美好,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和残疾人艺术家们的国际视野,深深征服了缅甸观众。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哲学知识,说明文化单位如何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界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肢,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先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再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在陆地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发展观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
(2)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刚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完成;神八在太空巡游17天,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空间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我国航天事业,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