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如表所示。
| 溶质 |
CH3COONa |
NaHCO3 |
Na2CO3 |
NaClO |
NaCN |
C6H5ONa |
| pH |
8.8 |
9.7 |
11.6 |
10.3 |
11.1 |
11.3 |
①上述盐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H+能力最强的是 。
②根据表中数据,浓度均为0.01 mol·L-1的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填字母编号,下同);将各溶液分别稀释100倍,pH变化最小的是 。
A.HCN B.HClO C.C6H5OH D.CH3COOH E.H2CO3
③根据上表数据,请你判断下列反应不能成立的是 。
A.CH3COOH+Na2CO3=NaHCO3+CH3COONa
B.CH3COOH+NaCN=CH3COONa+HCN
C.CO2+H2O+NaClO=NaHCO3+HClO
D.CO2+H2O+2C6H5Ona=Na2CO3+2C6H5OH
④要增大氯水中HClO的浓度,可向氯水中加入少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已知常温下Cu(OH)2的Ksp=2×10-20。又知常温下某CuSO4溶液中c(Cu2+)="0.02" mol·L-1,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则应调整溶液的pH大于 。
某天然油脂A的分子式为C57H106O6,1 mol该油脂水解可得到1 mol甘油、1 mol不饱和脂肪酸B和2 mol直链饱和脂肪酸C。经测定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原子个数比为C∶H∶O=9∶16∶1。
(1)写出B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含有5个碳原子的C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两个羧基之间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生成酸酐,如:
某酯类化合物A是广泛使用的塑料增塑剂。A在酸性条件下能够生成B、C、D。
(1)CH3COOOH称为过氧乙酸,写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
(2)写出B+E→CH3COOOH+H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F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mol C分别和足量的金属Na\,NaOH反应,消耗Na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
(6)写出D跟氢溴酸(用溴化钠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物A为茉莉香型香料。
(1)A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C的分子结构可表示为(其中R·和R′·代表不同的烃基):
A的化学式是________,A可以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 (填写序号字母)。
a.还原反应 b.消去反应 c.酯化反应 d.水解反应
(3)已知含有烃基R的有机物R—OH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烃基R′的有机物R′—OH的类型属于________。
(4)A分子结构中只有一个甲基,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5)在浓硫酸存在下,B与乙醇共热生成化合物C10H22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A的多种同分异构体中,分子结构中除烃基R′含有三个甲基外,其余部分均与A相同的有________种。
具有支链的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4H6O2,A可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1 mol A和1 mol NaHCO3能完全反应。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甲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可反应生成B,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B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其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A最早发现于酸牛奶中,它是人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体,可由马铃薯、玉米淀粉等发酵制得,A的钙盐是人们喜爱的补钙剂之一。A在某种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氧化,其产物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在浓硫酸存在下,A可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反应。
试写出:
(1)化合物A、B、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A→E____________________,A→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类型,A→E__________,A→F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