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比去,以手阖门
B.善刀而藏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技盖至此乎
D.敛不凭其棺既然已,勿动勿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第十四》)
注解: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
B.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
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理解下面选段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孔子在“义”方面思想的理解。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第十七》)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释划线字。
①方六七十,五六十( ) ②吾点也()
下列选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不吾知也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加之以师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先写孔子问志,再写弟子说志,最后是孔子评志,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求谦让,子路太不谦让,“是故哂之”,表达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的意思。
C.曾皙的志向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就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一句表明在孔子看来,公西华只做个司仪是大材小用了。

把选段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史记·孔子世家》)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方皆之则:效法 B.必官以从具:众多
C.孔子而进趋:快步走 D.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掩饰

下列选项中“诸”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尧舜其犹病 B.国人追之,败姑蔑
C.举直错 D.投渤海之尾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孔子有“为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③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
④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⑤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⑥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
②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其民吊:慰问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今日不知亡也吾还也
B.吾何识其不才而舍之久之,能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不行仁政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①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2,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②保厘:治理百姓,保护扶持使之安定。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昭《荀纪》、《国志》等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军门效:效仿
C.众以送彦超执:逮捕
D.每与昭燕语燕语:亲切交谈

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擅长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