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2013年4月15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0年以干旱不断,云南连续4年发生干早,四川连续3年出现干旱,西南地区干旱范国逐步从云南扩展到网川、贵州、广西,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208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对此,有人就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西南;而专家则称,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使降雨减少、水利工程欠账过多、过快发展让需水量大增才是西南干旱的罪魁祸首。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
①辩证法与形向上学的对立
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曾有位哲人形象地用“圆”描述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好比圆内的部分,哲学则是圆圈本身。这一比喻在定程度上反映了()
①哲学与科学研究对象不同
②科学研究世界的个体,哲学则关注世界的全部
③科学研究世界各领域具体的规律,哲学则关注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④科学的有机组合就是哲学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字宙之无穷,仰究万物之运动,“观占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表明()
|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
| B.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
| C.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 |
| D.哲学是神秘的“科学之科学” |
心理学上有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下了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
| B.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
|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