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牵动各方神经。早在2011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阶段 | B.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
C.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 D.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 |
促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是( )
A.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 B.资本主义工业落后 | C.国内自由劳动力缺乏 | D.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 |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
B. |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
C. | 解放军入北京城 |
D. |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瓦解 | B.军事力量出现多极化 |
C.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 D.经济出现多极化 |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B.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
C.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D.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