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
秦《琅玡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 )
A.宋明理学 | B.重农抑商 |
C.工商皆本 | D.封建君主专制 |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 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 )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 |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
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 并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
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朝 |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
观察图,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图中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是指: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董仲舒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