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
|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
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竟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
|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
|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
|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
|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
| C.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
|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
|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