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下列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
B.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
C.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
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和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
C.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
D.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
D.从柏拉图开始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miǎn)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白马湖的景色,并具体说说作者描写了白马湖的哪些景色。
答: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在本文结尾从描写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写人,请从文章结构和立意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
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当文坛充斥“笔盈盈”
许朝军
近年来,中国文坛频频发生抄袭事件,自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之后,又陆续揭露出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抄袭易中天的《读城记》,河南省原作协主席张宇的小说《蚂蚁》抄袭夏泊的《离散的音符》……曾推出薇薇比《寻找前世之旅》的博弈中天老总孙业钦接受采访时提到,据他估计,国内80%的网络作家都有抄袭的现象。
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目前读者已经发明出一个形容抄袭的新词“笔盈盈”。据悉,“笔盈盈”是网友们在搜索薇薇比的抄袭证据时,无意中发现在一篇中学生的作文里,错将“笑盈盟地竞相怒放”打成了“笔盈盈地竞相怒放”,此后,这句话竟被许多的人照抄了。网友查证发现,在《女娲神石》、《琴怡馆》等至少8部作品中均有“笔盈盈地竞相怒放”这样的字句,至此,“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用来讽刺那些抄袭者在拷贝之后,连错别字也一并拷贝进作品中而不动一点脑筋的行为。
本应是最能体现创作力和生产力的文坛,竟然大量充斥类似“笔盈盈”这样的抄袭现象,这不能不让喜欢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人大倒胃口。一旦文坛上“笔盈盈”泛滥开来,其恶劣的后果就是文学创作和创新不再被重视,而抄袭和吃现成的则成为一种流行恶习。与创作的呕心沥血和殚精竭虑相比,这种信手拿来再加上不怎么费心思的“创作”行为,不仅不用付出应有的心血和汗水,而且在经济和名誉等方面能够得到大收获。文坛“笔盈盈”的抄袭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倘若这种畸变发展成为一种风气,对于那些辛勤创作者而言,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那么最终毁掉的则是文坛的科学繁荣,毁掉的将是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坛充斥 “笔盈盈”抄袭现象,很大程度与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分不开。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即便是创作者这边有确凿的证据,但“剽客”那边却与出版方一起互相推卸责任,甚而采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所顾忌态度。倘若维权进入司法程序,又遭遇举证难、花费精力多、维权成本高、诉讼对象难以确定、审理过程复杂等难题,也常常使维权者望而却步。特别是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却没有对出版者连带责任的追究机制,因此,抄袭者即便被揭发也仅付出较小的经济代价,这更让抄袭者肆无忌惮。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必然是独创占据主流的文坛,一个繁荣的文化市场必然是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的市场;而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标志,也往往是创作的精品而不是那些畸形的“笔盈盈”。所以,面对文坛充斥“笔盈盈”抄袭现象,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
(节选自2009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下列有关“笔盈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将“笑盈盈”一词误写成“笔盈盈”,那些不动脑筋的抄袭者就原封不动地将错别字一并拷贝进作品中。 |
B.“笔盈盈地竞相怒放”一句被许多人照抄后,“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 |
C.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读者发明出一个新词——“笔盈盈”,用来讽刺那些“剽客”的不正当行为。 |
D.有人估计,国内大部分网络作家都有“笔盈盈”现象,长此以往,将毁掉文坛的科学繁荣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
对文中第五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有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和繁荣的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是:独创占据主流,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 |
B.如果出现繁荣的文化市场,那么一定是正气占据了市场;如果是不正之风占据了市场,那么文化市场将可能不健康。 |
C.文坛“笔盈盈”的抄袋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直接导致文坛缺少生命力,文化得不到健康发展。 |
D.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绝不能让它占据文坛主流,威胁文化市场。 |
下列选项不属于“笔盈盈”抄袭现象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又遭遇各种法律上的困惑,使得维权者望而却步。 |
B.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剽客”与出版方抱着无所顾忌的态度。 |
C.那些抄袭者肆无忌惮地抄袭,对于辛勤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并带给创作者深深的伤害。 |
D.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惩罚力度不够。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燥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根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身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以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坐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岁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文章首段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
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
根据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样的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产生共鸣。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 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 的幻想。 |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看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 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
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 可逆的。 |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 梦是不能实现的。 |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 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 |
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积极的观察、联想、想象、推 理能力。 |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 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 是“黄金美梦”。 |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